第三百三七:劝许贡陆逊送吴郡
诸葛瑾,字子瑜。琅邪阳都人也。
某年,孙权之时,当庭牵出一头驴子。这没什么奇怪,但孙权这人似乎很会恶搞,看到诸葛瑾儿子诸葛恪在场,他立即让人提了四个字,“诸葛子瑜”,贴在驴子面上。大家知道,驴子的脸面比较长,而诸葛瑾先生恰好符合这个要求,自然成了孙权开涮的对象。当然,诸葛恪很是聪明,当即请益二字,在“诸葛子瑜”后面加上“之驴”。结果,座上的人都笑了,孙权就把这头驴子赐给了他。
身为这次被恶搞的对象,诸葛瑾没有辜负孙权的形象比喻,脸面的确长得特长,但这也并不妨碍他的才学。他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在黄巾大乱的时候,他和许多文人士大夫以及无数爱好和平的难民一样,为了躲避战火,不得不离开故土,远游他方。
在那个动乱的大时代,中原一片混战,躲避战火的理想之地如荆州、扬州、交州等,当然,你如果不怕冷,还可以到躲到辽东。
诸葛瑾这次,选择了扬州,曲阿。
可以说,在孙策下江东前,曲阿还是相对安定的。更何况,曲阿在刘繇来了后,立即变成了州治,成了除袁术的寿春以外的第二个扬州政治中心。人多的地方,机会也就越多。诸葛瑾选择这里,当然也不是纯粹的为了躲避战火而躲避,说白了开去,人有了学问,就想有个识货的老板来赏识自己。而诸葛瑾在这里,也是在一心等着他的老板出现。
这之前,或许他会把刘繇放在心里做了无数次的考虑,但可以肯定的是,刘繇并不是他理想的老板。
在刘繇被孙策PK下去的时候,诸葛瑾或许看到了一丝曙光,但他并没有立即出来。
因为孙策实在不争气,还没等人家上门,自己先挂了。
诸葛瑾再度失望。
但,诸葛瑾并没有失望太久,他就看到了另一丝曙光。
刘备来曲阿了
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再也不能在家坐等了。
他对刘备早有耳闻,在去年时,刘备在徐州的大刀阔斧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他知道。刘备贴出招贤榜,他知道。刘备安抚流民,让流民回归故土,他也知道。但他没有回去。
没有别的,耳朵听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要记得,在战乱的年代,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刘备生意做得大,自然别人也就越加眼红,所以挨打的几率一般高于其他人。木秀于林,风必摧灭如其吃回头草,不如坐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