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科是国父孙中山的独子,时任立法院长。他将作为国民政府的特使再次访问苏联,争取军事援助。现在他正坐在从西安前往乌鲁木齐的飞机上,思考着昨天晚上在浮空基地上跟何俊才的交谈。
这已经是孙科的第四次访问苏联了,1938年1月,孙科到了苏期,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等苏联领导人举行了会谈,争取到苏方5000万美元的军事借款,用于购买苏联军火。1939年3月,孙科奉命再度访苏。此行,又从苏联得到2亿美元的贷款。6月13日,孙科与苏联外贸部长米高扬签订了《中苏通商条约》,确定苏方以特种物品(军火武器)交付,中国以矿产品、农产品各担半数陆续偿还,双方物资往来均经陆路运送。1939年9月,孙科第三次莫斯科之行,签订了《中苏航空协议》。
在第一次访苏的时候,孙科就知道,苏联援助中国是出于自身的战略意义,避免被日本和德国夹击。因为斯大林明确告诉他:“中国人不仅为自己而战,还为苏联而战”。孙科也知道自己能被选中为赴苏联的特使,主要是由于他是孙文的儿子,而孙文在苏联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
昨天在那艘令人震撼的巨舰上交谈了一夜,收获颇丰。首先是那巨舰坚定了孙科抗战的信心。另外何俊才还交给了孙科一些设计图纸和样品,用以表达对苏联援助的感谢,这让自己第四次苏联之行困难大减。最后何俊才还跟孙科分享了一些国际秘闻和形式分析,这让孙科的强烈“亲苏”思想有了一些波动。何俊才还高度赞扬了孙科在“宪政”和“民主”方面的想法,孙科对能得到这位委员长身边红人的支持感到非常高兴。
孙科再次打开公文包,拿出何俊才提供给他的火箭弹、雷达和无线电的资料。雷达和无线电的技术无疑证明了是未来的军事发展方向,何俊才告诉他这些信息应该也通过苏联志愿航空队透露回了苏联,所以这块问题不大。而火箭弹这个估计特别偏爱炮兵的苏联会非常满意,况且何俊才还提供了几部火箭弹和发射器的原型(就是拆下来的驱鸟火箭)。孙科再次仔细阅读了这些资料,按照他的感觉,这些资料将对本次苏联之行相当有帮助。孙科再次闭目思考何俊才跟他的谈话。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唯利益而已。”
“苏联人非常可能为了得到日本的承诺而放弃对中国的援助,这一点你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即使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有五年的时间,但是前面有波兰和芬兰的例子在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