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航校(二)(第1页)

“正在交战中的中国和日本与欧美不一样,这些工业国家培养飞行员更加快。因为中日以农业为根本,而欧美则是以工业为基础。在欧洲和美国,汽车驾驶和机械常识几乎已经普及,他们将汽车驾驶员和工人培养成飞行员的难度比我们将农民培养成飞行员的难度要低得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到飞行员培养中来。”何俊才解释到。

“在这方面,日本人就起步很早。他们在全国建立了很多航空俱乐部,通过这些俱乐部来培养初级飞行员。这些业余的飞行员经过选拔后再进入全国的数个航校,继续进行中级和高级的训练。我们现在几乎以倾国之力与日本人抗衡,而他们却还有精力去探苏联的底线,并且向南争抢欧洲的殖民地。人才的储备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何俊才进而说到。

“那你的意思是,经济管理局还会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沈德燮问到,加大对飞行员培养方面的投入显然对他们训练部非常有利。

“是的,训练部不是有两个处,训练处和教育处吗?训练处基本负责了航校毕业人员的适应性训练,而教育处则负责航校本身。我有一个建议请少悦兄考虑考虑。再设一个基础教育处,专门在各地组织业余的航校,从全国选拔那些身体条件符合而且有进去精神的年轻人进来作为我们的后备人员。”何俊才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要知道,少悦兄。我们的航空工业即将为空军提供大量的高性能战斗机,我可不想那个时候在飞行员方面被卡了口子。”这几句话是何俊才小声对沈德燮一个人说的。

“另外,少悦兄,我看到航校学员全部是男的,现在是新时代了,有很多女性都希望能加入到空军中来,对此你不应该拒绝啊。云南航校以前就培养过女飞行员,我看这个可以考虑考虑。”何俊才知道苏联靠着女飞行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所以提出了这个建议。

“这个倒是考虑,但是男女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多有不便。如果这样,我觉得可以另外新建一所女子航校,专门为教授女性飞行员。”沈德燮回答到。

“我看行,各地业余航校组织起来后,中央航校反到可能成为瓶颈,这点少悦兄可以及早规划。经济管理局将大力支持,现在我们在器材、人员方面均不缺少,航校可以扩张了。”何俊才说到。

两人的交谈为抗战中后期中国的航空人才培养制定了策略,此后各地的航空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是后话不提。

--------------------------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