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章 公司化运作(第1页)

何俊才只在家住了三天时间,大年初二,他就急急忙忙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空军的事情太多了。新年新气象,何俊才决定对运行了两年多的空军经济管理局进行改组。

时间已经进入了1943年,原本何俊才是不打算这么快就进行改革的。但是在去年底的视察中,何俊才已经感觉到庞大的经济管理局和空军官僚体系对进一步增长的阻力。军队抱怨新式飞机的缺口仍然很大,而飞机制造厂却因为某个零件在计划中少生产了而停工。上面的人忙得一塌糊涂,而下面的人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努力。何俊才决定提前推动市场化进程,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来发挥威力。

何俊才回来后就从九三学社请了一些经济学教授,还通过中美技术合作组织邀请了一些美国经济方面的专家来共同讨论,最终他们跟经济管理局的官员一起,拿出了一叠厚厚的足足有三百多页的实施细则。何俊才跟他们一起花了三天的时间一一进行了审查,然后经济管理局就刊发了这一份足以影响中国经济的通知。

空军出让了很大一部分非核心企业的股权,出让得非常彻底,直接通过重庆的股票产权交易所进行交易。这其中既包括最后的一批被服厂和降落伞厂的股权,也包括更多的其他零件工厂的股权,甚至连最核心的空军武器制造厂、四个飞机制造厂和两个装甲车辆厂的股权都首次出现在了股权交易所的列表中,不过限定了只能国内满足一定条件的投资者参与。

不仅仅是股权,在空军经济管理局不再控股的企业中,成立了董事会和监事会,并任命了总经理来负责日常的运营工作,真正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这在近代中国中是非常少见的,也是直接将美国的有限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办法搬到中国来的实现。在孙科的立法院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律之前,经济管理局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来暂管。

在股权交易所,经济管理局指定的交易货币就是空军券,这使得全国对空军券需求暴增,一度变得非常稀缺。不仅是国统区的民众,连日战区的民众都偷偷地留下了一部分空军券。这种状况也使得空军券兑外币和法币的比例越来越高,开始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不过很快,空军就将回收的空军券重新投放到实体经济中。

不论是新建公路和铁路,还是建立基金孵化更多的军用和民用企业,总之经济管理局将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工厂开发出来后就通过股权交易所卖给民营企业主,然后再集中资源开发其他的产业。这个模式很像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所采取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