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内,抱有和法尔廷斯教授同样看法的数学家不在少数。
甚至可以说超过一半的学者对徐川的说法都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
尤其是布尔巴基学派的学者,脸上的表情更是明显的不悦。
纯粹数学家大多偏好源于数学追求内在逻辑、普遍真理和永恒完美的本质属性,以及历史形成的学术传统。
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他们被那些深刻、抽象、看似“无用”的问题(如费马大定理、黎曼猜想)所吸引,解决它们带来巨大的智力满足感和对宇宙根本规律的理解。
这种追求被视为更“纯粹”的智力活动。
尤其是在顶级数学期刊上发表突破性的纯粹数学成果,长期以来更是被视为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而应用数学需要将复杂的现实世界抽象成数学模型,这必然涉及简化和近似。模型的有效性依赖于其应用场景,而非绝对的数学真理。
这对于追求纯粹严谨的数学家看来,这种近似和模型依赖可能被视为一种“妥协”或“不完美”。
因此,对于绝大部分的纯粹数学家来说,他们依旧固执的认为纯粹数学才是最伟大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人工智能、金融数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爆炸式发展,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和社会认可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度学习算法的核心依赖于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最优化理论; 而金融行业则通过随机微分方程和统计学进行风险评估与量化交易,就好像从普林斯顿大学出来的数学生,哪怕仅仅是一个本科生,都能轻松的收到华尔街的Offer一样。
纯粹数学能够影响的范畴越来越小,而应用数学能够影响的范畴也愈发庞大。
纯粹数学的鄙视链,真要说起来,他们这种行为只不过是在自我欺骗而已。
即便是皮埃尔·德利涅教授这位徐川老师,也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神色复杂地看向了台上。
师从格罗滕迪克的他,同样是布尔巴基学派的坚定支持者;即便是过去的十来年受徐川和爱德华·威腾的影响,了解与学习了一些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但他内心深处最认可的依旧是纯粹数学。
但现在,那个最令他自豪与骄傲的学生却公然表示数学的未来可能不再偏向纯粹数学,而是更倾向于应用数学。
毫无疑问,这份言论戳破了他们一直以来自我欺骗的谎言,才会在现场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