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折子上提的事情,管仲也无法一言而决之,甚至连表达自己倾向性的建议都没有多提,就直接递交到了王羽这里。
至于王羽,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又要集思广益一番。
一项关乎根本的制度,不可能不和朝臣商议,就直接皇帝一个人决定。
“孔明兄,这些年在东夷看来是收获颇丰!”姚广孝仔细查阅过一遍折子上的内容道。
内阁五臣之中,诸葛亮和他们一个都不算熟悉,毕竟这些年,诸葛亮都在东夷之内。
五人之中,甚至也只是认识姚广孝与管仲,剩下的几个连面都没有见过。
但今日这道折子,却让众人深刻的认识到了诸葛亮。
诸葛亮不回中央则已,一回来就是有备而来,直接从户籍制度动手。
户籍制度,可是朝廷治理百姓的根本,一旦定下,那就是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事情。
往远了说,光是为此,诸葛亮就得名留青史,史书上光是这项户籍制度,绝对给诸葛亮单独开上一篇。
往近了说,一旦真的定下这一项制度,诸葛亮在朝堂上的地位就定下来的,再无人可动摇了。
而姚广孝就算是不像管仲那么擅政,但水平还是放在那里的。他不擅政,是相对他的谋划能力,而不是说他真的没有这个水平。
故而,他一眼就看出,诸葛亮是根据东夷的情况,这才整理出了这么一项新的户籍制度,甚至,这家伙说不定已经在东夷开始实施了。
毕竟,这些年,诸葛亮才是东夷真正掌握话语权的那个人。东夷朝堂内外,所有的政令都是出自此人。
“孔明之制,自是整体制度已经远远超过现行的户籍制度,对于民力还有流民的控制算是达到了极致,而且也有便于掌控外来人口!”赵安陵直言不讳道。
“如今,天下各朝皆多战乱!此制可谓是正当其时!”张宾也跟着补充了一句道。
西平道自从被他们大汉实际控制之后,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
第一批,那就是那十万关东军以及他们的家眷了。同一时间,还有一部分愿意移民西平的燕北百姓。
再此之后,不管是在攻伐河东、山阴之时的那些俘虏,又或者是苏定方攻打四小王朝过程之中,得到的那些俘虏,多有移民东夷西平道者。
也正是因为这些年东夷人口这种巨大的流动,诸葛亮这才创新出来新的户籍制度。并且,在他回归中央之后,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