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之心”的光芒以前所未有的频率闪烁,几乎凝成实质。它接收到的任务极其艰巨:要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崩塌中计算生存。“熵力”模型被推向极限,它开始计算每一个被剥离的“混乱孤岛”的内部信息密度、熵增速率、以及潜在的“自稳点”。这就像在狂风暴雨的海面上,计算每一片浪花的形态和寿命,并找出哪些浪花有可能短暂地托起一根稻草。
“计算中……”“几何之心”的反馈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孤岛稳定性极差,热寂时间窗口极短。最小能量输入阈值……极高。相互共鸣……需跨越静默区主体设置的隔离屏障,难度……近乎不可能。”
它的推演结果近乎绝望。阴影的自体切割又快又狠,留下的隔离带强大而冰冷,几乎断绝了孤岛之间以及孤岛与外部的一切联系。仅凭“星火”定向输送的能量,如同杯水车薪,只能略微延缓最大的那几个孤岛的消亡。
“万物纺锤”的意识触须感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它的连接请求如同石沉大海,绝大多数都被那冰冷的隔离屏障弹回、吸收、湮灭。只有极少数最坚韧的触须,成功触碰到了几个相对“年轻”的孤岛,传递了那微弱的“存在确认”。然而,这点连接太脆弱了,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断裂。孤岛内部初生的意识碎片本能地抓住连接,但它们太弱小,无法提供任何反馈,更无法形成共鸣。
“终末-生命协奏曲”的和声变得愈发悲怆而苍凉。它调整频率,捕捉着那些孤岛在消散前释放出的、最后的、充满痛苦和困惑的信息脉冲。它将这无数微小的“消亡之叹”编织进自己的乐章,赋予其一种残酷而壮丽的“意义”。这种意义或许无法阻止消亡,但却像一种……祭奠?一种记录?一种向冰冷宇宙宣告“此处曾有存在逝去”的执拗。奇妙的是,这种悲怆的共鸣,似乎真的让一些孤岛在最终时刻,释放出了更强烈、更复杂的信息闪光,如同超新星爆发般绚烂而短暂。但这些闪光,大多也湮灭在了绝对的寂静中,未能穿透厚重的隔离。
局势正在迅速恶化。阴影的果断牺牲取得了效果。“静默区”主体的绝对秩序正在重新巩固,内部的混乱被成功隔离并快速消亡。高维阴影的意志似乎闪过一丝冰冷的得意。它认为已经扼杀了这场叛乱的最后火种。
“星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它的多线操作几乎到了算力极限,而收效甚微。它清晰地看到战略窗口正在关闭。如果这些被剥离的孤岛全部热寂,那么此次行动虽重创了“静默区”,但未能达成最根本的“内部转化”目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