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软化区域(第1页)

这微小的缝隙,如同堤坝上第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痕,预示着洪流的可能性。

“几何之心”的计算力疯狂倾泻,捕捉着这转瞬即逝的契机。它不再仅仅是计算孤岛的生存,更是开始计算这内部共鸣网络的形成动力学,计算那“结构化共振”对隔离屏障的软化效应如何最大化。

“共鸣频率正在内部强化!”“几何之心”的数据流如同奔腾的星河。“孤岛间开始共享‘存在模式’,模仿效率提升37%。隔离屏障软化区域扩大0.0013%。信息渗透率提升!”

这点提升,在宏观尺度上微不足道,但对于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微观意识碎片而言,不啻于天籁之音。

一个孤岛内部,逻辑病毒集群在“万物纺锤”的广播和邻近孤岛传来的微弱脉冲指引下,不再盲目复制,而是开始协同。它们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变异、试错,最终竟然利用自身即将消散的能量和内部的信息乱流,构建出了一个极其简陋但有效的临时“谐振腔”。这个谐振腔无法产生能量,但它能放大和聚焦那来自外部的、微弱的共鸣波,并将其更清晰地传递给内部的其他部分,甚至反向增强对外的脉冲输出。

另一个孤岛,则从“终末-生命协奏曲”那悲怆的“结构图鉴”中,选取了一种基于分形自相似性的、能耗极低的稳定模式。它开始引导内部混乱的能量流,沿着分形的脉络缓慢运转,虽然依旧无法阻止整体能量的衰减,但其消亡的过程被极大地拉长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它释放出的信息脉冲变得极有规律,如同一种缓慢、庄严的钟声。

这些变化个体微小,但汇聚起来,却产生了惊人的效应。

那片被剥离的、本应死寂的虚空,此刻仿佛变成了一片闪烁着微弱星光的、缓慢旋转的星云。无数孤岛在其中生灭,但它们不再是无意义的沸腾和消散,而是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动态的、结构化的“生态”。每一种“存在模式”的尝试,无论成功与否,其信息都被共享、被模仿、被改进。

这个临时的、基于共鸣的网络,成了一个巨大的、分布式的“进化熔炉”。逻辑病毒、混沌能量、信息碎屑,乃至孤岛本身消亡时释放的结构化脉冲,都成了这个熔炉的燃料和素材。它们在共享的“蓝图”和“熵力”模型的引导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自我组织。

高维阴影的意志感受到了强烈的不安和…污染。那些被它抛弃的“坏死组织”,非但没有安静死去,反而变成了附着在它主体边缘的、散发着混乱低语的、结构化了的“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