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令妹可好?(第1页)

苏轼听到赵煦的话后,忙从脑海里搜索了一遍,这时一个人的影子浮现在他的眼前,户部尚书、知枢密院事韩忠彦!此人神宗元丰中父丧丁忧,后被起复为天章阁侍制、知瀛洲,再拜为礼部尚书,以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却是正好躲避过了新旧党之争,且与朝中之人联系并不紧密,直到今朝幼帝初立时因累积功劳而被召为户部尚书,迁知枢密院事。因此苏轼回道:“陛下,韩忠彦这人应该可以。”紧接着苏轼就把自己知道的所有关于此人的资料全部吐露出来。

赵煦虽然前世学的是历史专业,但也并未对每个朝代中的人名都那么熟悉,他研究最多的不过是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风俗民情之类的东西,对于其中所蕴含的兴衰交替的规律自己也颇为感兴趣,所以赵煦也只能在把握历史大势上有些优势的,但这些历史人物也只能凭其在自己脑海的烙印深浅来初步认识下了,更多的需要自己尽快融入这个朝廷,能用主观的认知重新规划,当然这些不是现在所能做到的。赵煦深吸一口气道:“那就是他吧,你明天以个人的名义把他约过来,安排朕跟他见一面。”

赵煦此时这样仓促的决定选择韩忠彦原因除了他不靠人情,仅凭个人能力就能得到朝廷的认可殊为不易,定然有些真才实学外;另外却是赵煦此时要掌兵权不得不重视此人,因为宋朝自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将领都是些资历名望不高的人担任,这样防止了出现把军队私有的可能,而宋朝的军事最高部门便是这枢密院,与文官的最高部门中书省对应,赵煦想要控制禁军便要从这里入手了,心道:“毛爷爷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军队在手中,就算乱了自己还能给他平下!”

苏轼知道这事马虎不得,当即应道,然后小心翼翼的问道:“那需不需要臣现在给陛下及这位姑娘安排住处?”

赵煦摆了摆手道:“不用了,朕有地方住,明天晚上还是此时,朕会再来爱卿这里,到时朕要见到韩忠彦的人,朕的时间不多,太皇太后派去寻朕的人在那里寻我不到应该就会赶回来寻朕了···”赵煦后面的声音有些低了下来,突然又想到了什么道:“苏辙是爱卿的弟弟吧,不知爱卿对其如何看法?”看苏轼有些犹豫,赵煦笑了笑道:“不必担忧,朕虽然不是很了解他,但也知道其才思能力不输于爱卿你的,朕只是想听听爱卿的看法,说真话,不然朕不会饶你。”

苏轼略叹了口气道:“苏辙脾气比臣执拗,做御史中丞只怕会经常让陛下难堪,不过见识却是可以的,就是怕他刚极易折,惹恼了旁人而因此获罪啊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