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潜艇诞生近50年来,这种水面下的刺客一直是各国海军最为棘手的威胁,往往投入了许多反潜舰艇,作战效果却称不上理想。到目前为止,所有反潜战舰最重要的探测潜艇的方式是在甲板上设置众多的观察哨,使用便携式望远镜搜索海面,通过发现敌方潜艇攻击时探出海面的潜望镜来进行反潜作战,效率低下不说,可靠性也很低。其实,负责反潜作战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上还有另一种探测设备——水听器。其又被称为水下传声器,是把水下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换能器。听起来似乎不错,但其实有着重大的缺陷——海洋水面下有着各种各样的杂音,非常嘈杂,要想从中找出潜艇发出的声响难上加难。可以想见,水听器的探测距离极近,效率也很低,而且,就算其探测到了潜艇,也无法准确定位,只能提供一个大概的方向位置。各国海军装备水听器并不是因为其有效,而是因为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水下探测手段了。为了找到更好的探测方式,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可是成效并不明显,顶多是对水听器进行了有限的改进。
直到五六年前,新唐帝国海军的一名驱逐舰舰长在经历了一次触礁事故之后,潜心研制出了一种声音导航测距器,这种装置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与反射对水下物体进行探测和定位的。在探测定位暗礁的实验成功以后,得知消息的新唐帝国海军部意识到了这一技术的价值,将这个名叫秦斯的少校与所有参与研制实验的人全都集中起来专门开发改进这门技术。在有人提出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对潜艇进行水下探测之后,新唐帝国海军部更是将其列为绝密,除了进行封闭式研究实验的技术人员外,只有少数几个高级将领知道这个事情的详细情况。
在经历了几年的研究后,研制小组不仅完善了这种设备,还另外研制成功了能主动发射超声波,依靠反射回来的声波探测水下物体的声音导航测距器。因为其独特的探测方式,所以被称为声呐。之后不久,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通过接收水下目标产生的声波信号进行探测定位的声音导航测距器被称为“被动声呐”,而通过主动发射超声波,依靠反射回来的声波探测水下物体的声音导航测距器被称为“主动声呐”。
在反潜作战实验中,声呐体现出了比水听器好得多的探测定位能力。如果说那艘担任被搜索目标的新唐海军潜艇对于被被动声呐发现一无所知的话,那么主动声呐则成为了潜艇官兵的噩梦。在水下航行的潜艇遭遇了主动声呐的照射,主动声呐发射的超声波重重的敲打着潜艇的外壳,潜艇内的官兵们突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