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深夜议事3(第1页)

对于东都游侠的处理,杨侗其实有两套方案,一套便是明着的打压,由卫尉寺出面,让这些游侠胡乱杀人、目无法纪的形为得到约束,另一套便是暗中吸纳一些愿意替隋室效力的人,给他们一个官身,拿朝廷俸禄,从而受到约束和管理。

第一方案由席辩率领府兵去办,再给他配一名副手去管常规的治安,在一段时间内严惩游荡于各坊里间的地痞恶霸,无赖纨跨。

这个副手亦从席辩军中抽调,席辩推荐其军中参谋关展图。

因为席辩只是临时任命整顿治安,事情上正轨之后,仍是要调他回军中,所以配一名副手,日后好接管他的工作。杨侗此举,一来将他的府兵变为寺兵,二来减弱他在军中影响。

这年代主要是府兵制,大隋十二卫各以开府养兵,事实上,府兵不归朝廷直接管辖,而是由州郡管理,直至战时才由朝廷调度。

自三国、魏晋以降,将领拥兵自重的现状十分严重,至西魏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乃创立府兵制,府兵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兵农合一,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文帝开皇十年,下诏曰: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也就是说,军人属州县驻地管辖,和平时与百姓一样耕种,后一句‘军府统领,宜依旧式’是指闲暇时由军府折冲郎将进行训练,战争发生时,由朝廷另派将领聚集各地府兵出征,因而就是所谓的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但自大业七年开始,天下大乱,府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现象发生了极大改变,就以东都为例,皇甫无逸领左骁卫将军,本来只有在战争发生时,才可让他有指挥士兵的权利,但皇甫无逸却直接控制着皇城两万士兵。当然,席辩、杨虔安、李君义、宇文儒童等,这些人都是他的部下,分领着兵权,但这些人却接受皇甫无逸的号令。

所以,席辩他们并不是有名无实的将军,而是切实掌握兵权,杨侗虽说可以随意指派哪名将领来领兵,但在这些兵丁眼中,自然席辩更有威信。

再就如先前驻守太原的李渊,按理说他平时无权调动士卒,但大乱一起,什么制度也就废了,李渊借故杀了几名副留守,整个太原就成了李家天下。府兵制,有点名存实亡的感觉。士兵成了李渊这些人的私有物。

士兵盲从将领,其实不外乎这年代士兵是没有什么觉悟的,对他们而言是没有什么精神信仰,将领造反,他们也跟着造反,将领投降,他们也跟着投降,是极少出现,大隋的士兵不跟着大隋的将领投降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