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郭县长的暗算(第1页)

徐小玲确实是不同意sī奔的招法,可又没有更好的办法。眼前的情况也不允许大办,最终在李光泗和杨少宗的劝说下,同意了杨少宗的提议。

虽然徐小玲比李光泗大两岁,按阳历算应该是大三岁,可在农村不就这么个说法嘛女大三,抱金砖。

人家一个愿意嫁,一个愿意娶,你能说什子?

既然已经是这样子的结果,杨少宗只能帮徐小玲和李光泗将事情办了,在民政办那边特事特办,盖一个章发个结婚证,登记一下就让他们两个人先走一步。

为了防止泄漏消息让徐家和她对象家的人知道,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民政办的肖主任一个人完成。

在徐小玲和李光泗回旗山的时候,宋方舟他们已经停止了炒卖国库券”月中旬,财政部和〖中〗国国家银行联名发了一个新的通知,将各个试点金融机构的国库券流通价进行重新调整,一律不得再低于面值。

这么一来,倒卖国库券已不再是很暴利子。

很多年后有人说起杨百万的现象,解释是因为当时没有信息网络,各个试点单位都是自行决定,没有相互通知,所以才会产生国库券流通价格的差别,导致一部分人有机可乘。

实际上,微州、武昌等地的金融机构是明知道淞州试点的国库券收购价比他们高,而且高出很多,他们也知道有人在乘机倒卖。

因为他们没有足够资金大量回购各省老百姓急于脱手的国库券,最好的办法就是收购价设定的低一些,让人都去淞州卖,或者从他们这里买掉一部分再去淞州卖。

如果是这样他们至少还能从中赚取一部分的手续费。

客观的来说,国家金融体系上的这个巨大漏洞是地区金融机构有意为之。杨百万、宋百万、徐百万、李百万这些人的诞生也是地区利益博弈的获利者,他们就是一群搬运工,各个地区银行机构也各取所需,想吃进国库券的银行回购了足够多的国库券,不想吃进国库券又被迫开通试点业务的银行则赚了一笔不菲的手续费。

利用这个漏洞席卷了近五个亿的现金流后,富旗公司就按照杨少宗教给他们的办法在深州特区重新注册了新公司,通过集资的方式将这些现金重新聚集起来投入原煤倒卖市场。

实际在5月下旬,〖中〗央负责人就已经将物价改草方案拟定好了价格改革钓总方向是:劳务价格和少部分重要商品由国家管理,绝大部分商品价格放开,由市场自行调节,用五年时间理顺物价和工资的关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