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经济学界的大忽悠和管靳生的离职(第1页)

杨少宗并不是特别在意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很好,没有也可以接受,他只是希望用两年时间完成一个最终的转型。

如果能够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那毫无疑问是真正转型成功了。

可杨少宗心里也非常清楚,微观计量经济学是他最大的机会,他从90开始筹备读经济学的研究生时,就已经将计量经济学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花费了五年时间才勉强说是吃下了计量经济学。

除了计量经济学,他最擅长的就是制度经济学和地区经济研究,这两个都不可能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范畴,甚至连提名的机会都没有,虽然他也在从事国际自由贸易及资本流动特xìng研究,但在这个领域,他绝对不是克鲁格曼、威廉姆斯和基德兰德等人对手,差距太大,他在这方面的深入程度甚至不如钱家英这种专攻宏观经济学的人。

如果他想要吃透这个领域,至少还需要五六年的时间,等他吃透了,人家早已都完成了大部分的新理论研究工作,他就只能拾人牙慧的跟着后面搞些小领域。

他的工作和投行的xìng质决定他要花时间去研究国际自由贸易及资本流动特xìng领域,但不用太花时间,专心吃透别人的理论成果就行,能够花一年时间读懂别人的理论,他就够了。

甚至读个半懂也行,反正中旗国际投行里面有的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胡祖铭不就在搞这方面的业务研究吗?

杨少宗对自己的规划很简单,吃透微观计量经济学,搞定行政经济学的扩展,将行政经济学领域扩大到地区竞争政策的研究,即政府干预行为对周边经济、国际贸易的长期影响范畴。

吃透这两个领域,他就够本了,后面就吃老本了,有空就真带几个出类拔萃的研究生搞一搞国际自由贸易及资本流动特xìng领域的研究,或者是继续和杨小凯教授合作……这个可能不太大,他不可能老是抱着杨小凯这棵大树混饭吃,以后拉着凡纲这种基础功底还算扎实的国内经济学家一起混口饭吃还是不错的……前提是他得先在经济领域功成名就,受到了整个国际经济学界的爱戴,否则,凡纲肯定不乐意啊。

总之,《个人计量选择对各国宏观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影响》是杨少宗触mō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好的机会,他本身作弊在前,又早有预谋的花了四五年的时间逐步吃透计量经济学,而且可以说是以后不可能再浪费这么多时间了。

包括这两年,他基本也都要拿出大把的时间做经济学理论研究,以后肯定不会这么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