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多事之秋
2004年12月24日,云翔汽车正式向市场推出全球第一款配备复合生物发动机的高端商务车“风行者”,同时宣布云翔汽车成为全球第三家正式投产复合生物发动机的厂家()。~~
从这家汽车huā落云翔开始,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论是前期的内部整合,还是英国罗孚转手,既没有完成方圆最初的设想,也没有实现收支平衡,这一切让方圆把云翔汽车当作现金nǎi牛的想法濒临破灭,要不是方圆yòu导罗孚把发动机生产技术注入云翔汽车,要不是他把从美国挖来了整整一个团队重建管理制度,要不是他调动了巨额资金注入,这家公司可能早就因为jī烈的微车市场竞争而陷入债务。
2004年,云翔汽车因微车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销量相比前一年整整下降了百分之十六,全年微车也仅仅销售了十万辆,市场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方圆给予厚望的商务车系列,至今还停留在路试阶段。通过向罗孚进口的发动机,由于目标成本的预算,根本就没法大批量引进,只能用于商务车的路试。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云翔发动机工厂生产线的投产,在此之前,云翔汽车仍然还只能依靠微车的微薄利润和老本维持运营。
如果是一款普通的商务车,云翔的高管们不会如此慎重,甚至不会在意进口发动机产生的成本,这些成本最后都会被客户承担()。但这款车是被云翔视作转型旗舰的高端产品,一款从设计就瞄准国外大牌的高配车系,同样的目标人群,超越对手的配置和质量,相对较低的价格,这些都决定了成本是这款车最关键的因素,除了耐心等待,别无他法。
这一切的让方圆在寻找星睿控股的资金渠道之时,只能苦笑着把云翔汽车排除在外,甚至还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云翔汽车再准备一笔不小的紧急备用资金,云翔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要不然前期的任何投入都会毫无意义,甚至包括罗孚注入的发动机技术。
周围不是没有虎视眈眈之辈,太多了,不仅国内的沪海汽车等等行业龙头,还有日本人,韩国人和印度人,这些人从云翔成为第三家复合生物发动机专利技术拥有者之后就频繁的游说,无论是通过第三方,还是亲自上阵,就没有松懈过对云翔汽车股权的追逐,报出的方案更是五huā八mén,无论是合资方案还是并购方案,每一个都条件优厚,只要云翔汽车的所有者点一下头,那就是成堆的天堂馅饼。
如果不是云翔汽车是一家纯粹的sī人企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