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苦难中的理解(第1页)

其实从本质上说,李世明现在对拜师已经不反感了,毕竟这老头教的的确有用,如果不是他,李世明的作品也不会越来越贴近韩国化的商业标准以及用语,更不会让李世明那么快的增进韩语的。

除此之外,李世明对于这个长期任务为什么要做,必须要去做的认识也不再是那般模糊了。撇开那扯淡的两个月期限,这娱乐之神空间的良苦用心还真的是显而易见的

韩国编剧有多牛,众位是知道了。

可是里面的水有多深,韩国编剧如何诞生,其中的困难,大家显然不知道。

在这个酒香太多的世界里,成为一名编剧在韩国是异常的困难的。

在清晰的了解了整个韩国编剧运营体制后,李世明现在能断定所谓的kbs剧本征集剧本会,不过就是为了吸收民众的眼球的一种噱头。

什么叫做任何人都能参加,其实都是扯淡。

最好的结果就是,自己如果把剧本交上去了估计也就是当当广播剧专用作家。最坏的结果就是,别人看都没有看就把自己给删除了。

你问为什么,我告诉你

在韩国,有专业的“上岗证书”,由专门的机构进行注册和管理。可以说他们的管理制度近乎严格。编剧在从事这个行业前都参加过系统的培训,通过考试才能做编剧。职业操手更是重要的考核环节。三大电视台在选货的时候,也通常都会先看看你的资历到底是如何的。如果是普通人,飘上几眼就可能不看了,如果是拥有上岗证书的成员,才有可能认真对待。

一般说来,在韩国产生一名编剧的途径有3种。

第一,具有长期历史的电视台,公开进行征稿活动的情况。三大电视台每年都举行征稿活动,从中评出5~7名获奖者,以发现、培养和起用新编剧。在韩国,这是成为广播作家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就类似于李世明现在碰到的征稿情况。

假如成立某家电视台,可以说同时会产生广播作家公开征稿活动,如此各家电视台都会通过公开征稿方式来招募有能力的新编剧。此时的公开征稿活动,具有征稿和选拔编剧的两个目的。

例如,《爱情是什么》的编剧金秀贤,在1968年的MBC广播剧征稿活动中被选为广播作家。《许俊》、《商道》、《海神》的编剧崔万奎,在1993年的MBC剧本征稿活动中被选为广播作家。2005年,在上海电视节荣获最佳编剧奖的《生活如戏》的编剧卢喜景,也曾经在1995年的MBC剧本征稿活动中被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