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历史vip推荐,这可是本书百万字以来第一个官方推荐,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另外,感谢书友“邋遢和尚李老牛”投出的月票!】
三月二十九日,韩通、董遵诲等人率领先锋兵马离开开封府,通过永济渠向前行进。☆精彩~东方~文学~☆☆在战前的预计中,经过南征洗礼的周军水师,完全可以在陆军的协助下直扑海河。不过,变化总比计划多!
董遵诲所率领的水军,刚刚离开沧州城,就发现前方的水道陡然变窄,虽然适合吃水量较的宽底型货船通行,却不适合大型战舰通行,更不适合随后而来的御营艨艟巨舰。没办法,董遵诲只能暂时停下前进的脚步,率领部队紧急疏通河道。
幸好驻守在当地的定远军已经提前征集了大量的民夫,为董遵诲节约了大量时间。而且当地守军也曾执行过类似的疏通任务,虽然规模相对较,可也算是有过一定的经验。
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董遵诲在听取了当地几个水利专家的汇报之后,立即指挥士兵在葫芦河与永济渠的接口处南端设立水障,人为促使水位升高、水流加速。水位升高以后,就将永济渠中部分泥沙冲走。反正董遵诲也无意对整个永济渠进行大规模整修,只是临时疏浚河道,冲走部分泥沙,就能让随后的舰队通行。
四月十日,永济渠大致疏浚完毕。韩通率领万余士兵留下来继续扩充河道,而董遵诲则率领五千水师继续北上,刺探军情,掌握消息。反正北方并没有大规模的水师存在。董遵诲的五千水师官兵只要不上岸、不中埋伏,一般情况下并没有敌军能够威胁他们。为了安全起见,董遵诲特意派出一百人,乘坐数艘机动力较强的艇靠前部署,以便侦察军情,为大军提供预警。
四月十五日,舰队主力顺利北上,抵达乾宁军的驻地附近。这时靠前部署的侦察艇汇报。遭遇到乾宁军的水上关卡。他们虽然果断进攻,却还是有数人策马逃离,很可能是去宁州报信!
董遵诲收到情报后立即与众将商议,有人建议马上后撤。与主力部队尽快靠拢。这种观点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未战先怯的罪名谁能够承担得起?!这可是举全国之力的大会战,如果先行后撤,说不定就会被军法处置!
可如果忽视宁州城的辽军继续北上,当地守军很可能会攻击周军的侧翼。让周军蒙受重大损失。但如果贸然进攻宁州,董遵诲的兵力却实在是有限。他现在手中只有五千水军,能够登陆作战的不过四千人,指望他们攻下乾宁军据守的宁州城。无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