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 差距(求推荐)(第1页)

(一周攒了三章稿子......今天都发出来,不晓得算不算爆发?)

所谓的“代工”,可分为OEM和ODM两种模式,两者的区别核心就是知识产权的归属,前者不拥有知识产权,只提供生产行为,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代工”,而拥有知识产权的ODM模式被俗称为“贴牌”。

在亚洲最早采用国际OEM生产贸易模式的是日本,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迅速达到了占领市场的目的。

代工企业中最著名的供应商莫过于富士康,给人的印象代工这种商业模式大概最常见于电子产业,实际上诸多行业都存在着代工生产模式,美国的耐克公司就是OEM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年销售收入达到20亿美元,专注于设计和营销,本身并没有一家生产工厂。

富士康能做到全球五百强第六十位,可见代工企业并非没有作为,但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的定位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生产商,它为需求商提供包括共同设计、共同开发乃至售后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这就注定了它与众不同的地位,需求商无法单方面抛开它选择其他的供应商。

而从它提出的从“制造的富士康”迈向“科技的富士康”的转型战略也能看出其谋求摆脱以低廉的加工制造成本为竞争优势,参与到更高层次争夺的愿望和野心。

许多专家都对中国代工企业的利弊做过深入而微的分析,利与弊孰轻孰重,顾昔不敢妄言,但民族品牌的缺失却是毋庸置疑的。

甚至有许多跨国公司利用代工方式将国内企已经成熟的或者有竞争优势的产品纳入自身的营销渠道中,以自身增值服务和品牌形象等优势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此消彼长中,是民族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失,中药企业这方面就更加明显,而长此以往,中国沦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加工厂和产品倾销市场是可以预见的。

虽然也有代工企业做大后成功的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先例,如雅戈尔、格兰仕等,但技术上的壁垒和差距却不是短时间内能打破和追赶的,说到底主要还是依靠成本低廉的优势。

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飞速提升,原料、人工、营销等生产成本的差距将会逐步缩小,未来终究还是商业模式主导下的技术比拼。

“程家做草字头的营生多年……”程斌的声音幽幽的,英挺的脸上硬朗的线条也变得柔和,“我家祖上是开药房的,曾在东平小有名气……”

在程斌想来,以顾昔的年纪对那段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