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回 天然水泥(第1页)

第59回天然水泥

王义豪对于“工业”方面的建设也没有放松,他一直在想,到了夏天,雨水就多了,目前建在露天的那个作坊肯定不行了。必须抓紧盖一间象点样的加工车间。

他在指挥“春耕”生产的同时,带着二拐子师徒5人和通讯员虎贲,接着逸龙阁东墙,沿着山崖建盖了一间长30米、宽7米的一个工棚,兼做车库和加工车间。

解放141的主车和准备改装的拖车仍放在工棚里,在工棚中安置了一个4米长、1米5宽的用树干做成的极其笨重工作台,但工作台的台面是极其平整的。上面放着一个作为基准面的小铸铁平台,这个重300公斤的小铸铁平台的毛坯件是用近一吨的鱼干和一个二拐子很熟悉的一个较大的铁匠作坊换来的。台面是王义豪和二拐子扁铲和磨石以及自己制作平面刮刀,以汽车拱板的侧面为平尺,汽车发动机的缸盖为基准面,一点点的研出来的。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平台,王义豪之所以花这么大的本钱和功夫制作这个平台。因为这是一个基准,没有一个基准平面,一切零件都失去了“平、垂直以及各种角度”的标准。没有了这个标准一切机械加工都无从谈起。

工作台摆着几个划线盘,东面安装了两个以千斤顶为锁紧机构的台虎钳,在两个台虎钳之间摆放着一个准备装着锤子、锉刀等一类零星工具的一个工具箱。

在工棚的南面的半截栅栏边上,埋了几根粗树桩,在树桩上安放着一些王义豪设计,和二拐子精心研究制造的以手摇脚蹬为动力的沙轮、和两台手摇钻等一些手动机械加工装置。

工棚里有一个王义豪设计的外形有点象葫芦,用于煅烧和回火的窑式锻工炉。在炉膛的膛壁间安装了两个对角分布的锥形送风风口,并设有两个送风的大风匣,以解决锻工炉配风不均匀和木炭的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提高木炭的燃烧效率。并在炉膛上面修了一个穹顶火焰罩和烟筒,以和减少工作场地的烟雾和粉尘,保持炉温。

在工棚的东面给二拐子一家和他的四个徒弟间壁出一个二间住房和一个兼做餐厅的厨房。一间供二拐子一家住,一间作为徒弟们的单身宿舍,他们成了部落里最先住进“两室一厅”房子的人。

这工棚建好后,大家喜笑颜开的把以前建在逸龙阁前面的露天作坊搬到新“厂房”。

也就是这次搬家,王义豪有了一个惊天的发现,他终于发现了被他上次错过的天然水泥。

说起来这次发现也带有一点的偶然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