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军大兵压境,这让王玄应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
惶恐之下,他只能听从了王行本的意见,分兵把守灵昌县,并在县外东北两个方向,驻扎了五千人马,而自己则带着大部队,足有四万之众,与隋军的主力对峙。而此时,杨浩也接到了秦叔宝的消息,率领大军三万人前来,而余下的隋军,杨浩则让他们驻守在白马、濮阳一线,以保卫自己的后方这条极为重要的粮道和生命线。
随后,杨浩率领大军两万人,以秦叔宝为先锋,罗士信为左翼,薛万钧为右翼,向郑军发动了进攻。
得到消息的王玄应也是非常的兴奋,不顾荆王王行本的劝阻,当即下令全军李列阵迎战,准备给隋军一个教训,两军遂在灵昌县东摆开阵势。
杨浩毫不客气,也不和王玄应多言,刚刚列开阵型,就让秦叔宝率领隋军猛烈的攻击郑军中军,王玄应则是派出了大将张镇周迎敌。
张镇周乃是明帝时期的一员大将,曾经率兵攻入流求今台湾岛,领兵才能虽佳,可是说起冲锋陷阵,战场厮杀却是稍逊秦叔宝,更何况张镇周已经年逾四十,那里比得秦叔宝这等悍将。
只不过,论勇猛,秦叔宝比起张镇守虽强,可是两军甫一交锋,战况非常的激烈,一时间,均是不分胜负。
郑军,大多是当初隋明帝派往支援洛阳的精兵悍将,其中有江都军,有关中兵,此外,还有当初李密战败之后投降的山东、中原兵马,也算瓦岗军中的精锐,所以这支郑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视。
而隋军,则以徐世勣的汲郡兵马为主,因为徐世勣一向实行精兵策略,是以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也非常的强悍,杨浩辅以河北兵马,虽然训练的日子尚短,可是精兵终究是精兵,两军在第一回合,各自付出了五百余人的伤亡之后,依旧不分胜负。
目光冷冷的注视着前方,杨浩微微的点头,这一仗,也算是他检阅这支新近凑起来的隋军的战斗力。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战果尚可,面对郑军最初汹涌的攻势,隋军在秦叔宝的指挥下,数次挫败了郑军的攻势,并且渐渐的稳住了阵脚。
此刻,徐世勣就骑着战马,在杨浩身旁不远处,此刻他的,心中有些复杂。杨浩以汲郡的兵力为主力,这样的目的,他非常清楚。就是想要消耗掉非嫡系的力量,换而言之,就是消耗他徐世勣的力量。
虽然,徐世勣已经投效了隋帝,可是,以徐世勣在汲郡数万人马心中的威望,要想造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杨浩虽然对徐世勣的投降之后的忠心不曾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