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求收藏、票票。
****************
薛仁贵率兵至乌海,果然吐蕃军队不防,在河口(今青海玛多)与吐蕃今相遇,由于猝不及防,被薛仁贵率军攻破,薛仁贵随机攻占乌海城,以待后援。
然而郭待封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命令,自恃大唐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带兵跟进,还没到乌海,没有和主帅汇合就碰到了吐蕃相论(吐蕃的官职,相当于宰相)钦陵率领四十万(也有说二十万)吐蕃军相遇。
这个结果就可想而知,两万对四十万,哪怕就是二十万,吐蕃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了,结果就是粮草辎重尽失,唐军大败,遭遇战就是如此,都没有准备,人数多的一定占优势,而且是十倍的兵力,不败才怪。
还有一点,那就是唐朝时虽然唐军不缺马匹,但是骑兵的数量还是远远不能和吐蕃比。
唐军的骑兵数量大概是占军队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吐蕃军队则是骑兵为主,这点上吐蕃就占据了优势。
虽然唐军有陌刀,对付骑兵的利器,但是在高原上,穿着沉重的铠甲,拿着几十斤的陌刀,高原反应足以叫这些陌刀队成为骑兵屠杀的对象。
虽然大非川海拔在三千左右,但是对于平原上生活的人来说,在这个海拔高度如果不做剧烈运动可能不会有什么问题,高原反应的人很少,但是一旦双方开战,运动起来,立刻就会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就是恶狼也变成绵羊了。
薛仁贵无法继续在乌海城据守,只好撤退到大非川,没有粮草辎重,只好速战速决,拖的越久,情况就对唐军不利。
唐军的八万多人对上吐蕃的四十万左右的人,而且还有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结果就是战败一条路,而且是毁灭性的战败。
还有一条,就是唐军在大非川战役之前,和吐蕃真正的战斗只有一次,而且规模不大。
也就是松赞干布求取文成公主不成,攻打松州(今四川松潘县),唐军予以反击,这条路也是吐蕃和大唐的另一条通道。
这个战役也算是攻防战吧,唐军算不得进攻吐蕃领土,自然不会出现高原反应,而且松州那里的地势也不利于大规模作战。
其实大非川战役,唐军可以说没有任何胜算,就算是双方人数相等,高原反应唐军也受不了。
所以说攻打吐蕃,如果不是稳步的一步一步推进,逐渐的适应高原反应,到了海拔四千到五千多的地方,唐军只能是羊入狼群,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