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忠走出皇宫时,已经过了三个时辰了,准备了一些祭祀的用品。
带上自己
的一百人的护卫马不停蹄地向昭陵方向赶去,好在距离长安不远,没一伙就到达了目的地的了。
你们就在此地等本王就可以了,天风,你带五十人跟我去就行了。其余的就地警戒,到了昭陵的时候,李忠对和他一起来的护卫吩咐地说道,
天风是这几百号人的队长,可以说对李忠那是分外忠心,用一句话说就是属于死硬分子一类。出了李忠能指挥的了他,其他的人想都别想。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已经走到昭陵的他看着那一座座墓碑上的熟悉的名字,有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太宏伟了,这是李忠的第一感觉,
天风把东西拿出了吧。李忠对站在自己身后的人说道。
是,王爷。对李忠行礼行礼地说道。
王爷东西拿来了。天风说道,
放下吧,天风留下,其他的人都退下吧。李忠用命令的口气说道。
王爷这不太安全吧?天风有些担心地说道,
没事,只是让他们向二里而已不会有生命危险的,再说了我的身手,别人不清楚,你还不清楚吗?
天风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