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聚焦关注,来得快,去得也快。李景然在经过半个月左右的集中曝光,在各种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网络和电视媒体露过几次面,“风光潇洒”了几回,由于没有后续的动作,李景然以及他的智子超翻也就渐渐的淡出了普通观众的视线。
而他的翻译工作室的生意,在经过了前一阵子的火爆和井喷后,也终于在九月底十月初的时候回归到了正常的波动范畴。增长还是在增长,但却没有了前段时间的那种恐怖增幅而始终维持在一种理性的范围之内。现在的智子超翻,平均每天能够接到80笔业务,每天的营业额,大概在4-5万。
如果是其他翻译公司,如果每天能够有四五万的营业额,那么除开分给译员的提成,翻译公司内部员工的工资,租赁办公场地,上交国家税收以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费用,公司的所有者自己,根据各自的成本控制情况,大概能够净入1-1.5万,一年赚个三五百万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对于李景然来说,每天4-5万的营业额,由于有真智这个“超级翻译机”的变态存在,差不多就等同于每天4-5万的净利润。这样算下来的话,他一年的个人收入,将超过一千五百万!
据全球知名调研机构美国AlliedBusinessIntelligence的调查显示,2009年,全球所有语种的翻译市场总值约为400亿至450亿美元之间。而在中国大陆,作为全世界的低端制造工厂,其翻译市场,保守估计也在350亿到400亿人名币之间。
不过,400亿虽然看似一个大蛋糕,能够在这其中分一杯羹的,在全中国却又何止千千万万。特别是中国进入WTO之后,全国各地的翻译公司,翻译社便如雨后春笋,迅猛的涌现出来。据统计,光是北京一市,正式挂牌营业的翻译公司就超过两千家!还不包括附设在一些公司或机构下面的、实际从事翻译服务的内部“翻译部门”!从全国范围看,翻译公司的设立已经遍及到了省级城市,发达地区的地区级甚至县级市也都先后设立了一家或多家翻译公司或者翻译社。
然而,全国各地的翻译公司虽多,但大公司却没多少。90%以上的翻译公司,都是以“家庭式作坊”或者“代理商”的形式存在着。他们如同游击队一般,从那些少数的大翻译公司手中接单,或者自己翻译,或者又转包一层,传递给其他兼职的个人译手吃个差价!非常现实的讲,翻译这个行当,虽然是个极其专业,门槛要求较高的行业,但又因其自身的特点,只要跨过了那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