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1页)

秋天,是黑土地上人们收获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社员们称它为黄金季节,更是当之无愧。翠绿的庄稼被秋风这支大自然的画笔,渲染得多姿多彩,五颜六色:湛蓝的天空下,金黄色的谷穗弯下腰,象征着饱满;紫红色脸庞的高粱挺直了腰杆儿,炫耀着自豪;深绿色的苞米缨子染上深紫色,显示着充实;翠绿色的香瓜躲藏在瓜秧下,散发着迷人的香气,令附近孩子们垂涎三尺。泡河水面上波光粼粼,水灵灵的潮气被阵阵秋风敛起,飘散在青纱帐里,不时钻入人们的口腔鼻孔,给劳作在田间的农民和知青送来甜美和温馨。

舞动着的镰刀与豆秸的拼搏,“弹奏”出“刷刷刷……”的劳动交响曲,回荡在大地上。农民们把农村一年四季当中割地的农活,比喻成为“刀刀见血”,虽然抱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此话却足以说明割地的劳累和危险。收割黄豆,每个劳动力掐两根儿垅,十几米的长度下来,身后的劳动成果是几堆豆秸,而人们从脸到身上,汗水淋漓,肉皮沾着内衣,湿漉漉的难受。然而,打头的生产组长迅速割地的速度,难得抽时间擦拭脸上的汗水,只能任凭汗水流淌。大约向前进军十多米之后,张明抬起左手手掌朝脸上撸一把汗水,镰刀放置豆秸上,索性脱掉外衣,甩在身后的功夫,瞧见生产队里的新社员、和自己垅挨垅的春苗的身影。尽管姑娘忙三火四地挥动着镰刀往前撵,但是,身子骨的柔嫩和初次参加重体力劳动的陌生,依然使她落在大队人马的后边。张明右手握起了镰刀把儿,左手握成个筒状,抬起来送在嘴边上,狠狠的朝里喷口气,下定了拼命干的决心。小伙子手中挥舞的镰刀,加大了速度和力度,刀下豆秸的两根儿垅,变成了三根儿垅。张明的劳动强度增大了,而春苗的劳动强度却减小了,姑娘的身影撵上队伍之后,嫣红的面颊被湿漉漉的汗液覆盖,连鬓角的头发都被汗水打湿。她侧身朝张明说声“谢谢”,便主动拿起了两根儿垅,大概春苗生怕落在张明身后,给张明增加劳动强度,手脚镰刀刃口镰刀把儿,全部都运上了力气,试图超过张明。然而,事与愿违忙中出错,稍没留神,镰刀刃碰在了左手二拇指上,霎时,流出了鲜血。春苗“哎呦”一声叫唤,惊动了张明,见春苗手受伤,赶紧放下镰刀,好在张明担任着民兵排里的卫生员,下衣兜里时常揣着白纱布,立刻掏出来为春苗受伤的左手手指包扎伤口。包扎完毕,张明询问春苗:是否继续坚持“战斗”?春苗坚定的点点头,表示轻伤不下火线。张明把自己左手佩戴的皮手套小心翼翼为春苗戴上,两个人继续挥舞镰刀追赶大队人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