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天》领跑一周北美周末票房之后,银河影业集团年度大片,同时也号称是“本年度暑期档大片之一”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正式登陆北美影院。与往常一样,《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北美正式公映之前其实早已经登陆了英国影院。明面上的理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是英国小说,所以制片方和发行方才礼遇英国观众。
事实上这是杰德从后世学来的一种营销手段,前提是社交网站极度发达。随着杰德的布局,facebook和twitter已经开始成为学生及年轻人和社交精英们经常使用的网站。而且根据谷歌那边反馈的消息,正在封测的轻博客社交网站tumblr也得到了测试人员的好评,这将是2005年推出的产品,以配合公司在2004年年底发售的智能手机。
较于智能手机来说,twitter的功能太简单,而facebook的功能太复杂,相反只有轻博客tumblr和图片社交网站instagram才最贴合智能手机。后世很多美国大片在做营销的时候,故意将电影的首映放到一些二级票仓,比如:英国、日本,乃至中国大陆,等这些电影在这些国家造成反响并引发美国媒体关注的时候,再登陆北美市场。这套运作手法倒是有点类似后街男孩的操作,不过后街男孩是迫于无奈,而这些片商可是主动如此。
果不其然,随着《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在英国的正式上映,大量有关电影的细节和片段纷纷通过互联网入侵美国,而英国媒体的一致叫好声也惹得美国媒体不得不跟进报道。但是对于版权控制非常严格的美国来说,除了几部已经放烂了的宣传片之外,就没有更多有关电影的细节了。虽然也有些不大守规矩的观众会偷偷拍摄一些片段放到youtube网站上,可惜随着谷歌开发的视频对比与音频对比搜索技术的进步,这些侵权视频往往还没有过审就被删除了。美国观众不得不在焦急中多等待了一个星期。
其实杰德在制作第三部哈利波特电影的时候就和罗琳讨论过这部电影的定位,究竟是“儿童电影”还是“青少年电影”。按照罗琳创作的最初构思,这是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小说。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角在长大,同时作者也收到了经济方面的引诱,于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从第四本开始其实就已经从儿童读物变成了青少年读物。同样的,电影的风格势必也要变化。如果是遵从儿童电影的定位,那么杰德可以将这部电影拍成pg级。当然,g级是不可能的,因为“哈利波特”是巫师电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