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冬季大生产(一)(第1页)

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的冬天已经降临中华大地。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是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

黄复华来到这明末时空,还没有对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水泥虽然在这中国大地是首次出现,但西方早已经有了类似的产品。而且,暂时水泥作为重要物资,还不能推广。黄复华决心让这个冬季成为大明科技的春天,掀起大生产,大发展的运动!

第一个,就是罐头食品的问世。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藏期,千百年来聪明的人类想出许多的办法,如烟熏、日晒、盐腌等。而罐藏技术,无疑是最年轻的。1810年,当时法国拿破仑为解决军队在作战时的食物供应问题,悬赏征求食物保藏的新方法,巴黎的一位糖食师傅阿培尔经过多年研究,发明了用玻璃瓶罐藏食品的方法。

黄复华利用不易透气的陶罐品种来代替玻璃罐,用木塞封口。把食品放在罐内,盖上塞子。高温蒸煮消毒后,罐内气体从木塞缝隙里蒸发。然后再用蜡密封罐口和木塞。

至于这食品,暂时就是两种,秋白梨和鱼类。

根据《诗经》、《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中国梨树栽培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梨树是中国南北各地栽培最为普遍的一种果树。明朝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七月分,……,梨十斤,价五钱”。算是比较便宜的水果。

其中,秋白梨为长圆或卵圆形的果实,果实硕大,果心却很小,果皮金黄,肉质细嫩,味道甘美。既可鲜食,亦可加工成果脯、果干、罐头等。秋白梨品质上等,果实耐贮,贮藏后的秋白梨色愈正并伴生香气,一般可贮至来年的4~5月份。

至于鱼类,在这水产丰富的长江口,就不详述了。

这些罐头的生产,可以全年进行,以后还可以开发其它品种。在不应季的时候可以知道这销路和利润会有多好。这些也是很好的军用食品。以后,等玻璃工业发展起来,还可以改用玻璃罐头。

先期,黄复华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含量并不高,肯定慢慢地会有人学着做起来,这个可以给整个大明带来进步和财富。

第二个,黄复华还开始了大明朝安全火柴的生产。

在原来的时空,1845年,奥地利人A.施勒特尔研制出赤磷(也称红磷),性能比较稳定,且无毒。1855年,瑞典人J.E.伦德斯特伦创制出一种新型火柴,它是将氯酸钾和硫磺等混合物粘在火柴棒上,而将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