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县,嵊泗列岛是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中心点,长江、钱塘江的交会处,为沪、杭、甬之屏障。她区位优越,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地灵人杰,港口、渔业的优势独特。嵊泗县全县404个岛屿,星罗棋布镶嵌于8747平方公里的碧波、绿壤和金沙之间,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16个住人岛屿,约有8.2万人口。其中,泗礁岛是全县最大的岛,25.88平方公里。
元明时期,嵊泗列岛属宁波府定海县。由于明初的海禁,到了崇祯三年的时候,只有泗礁,枸杞,嵊山等几个大岛上还剩下几十户居民以打渔为生。
这么一个好地方,正是黄复华心中理想的第二个根据地。除了建立军港,控制海域,同时用以练兵之外,黄复华还准备开春后把一些流民招募到嵊泗岛,除了种植一些新品种蔬菜之外,最主要的是大面积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红薯。
红薯,又称番薯、甘薯、山芋、金薯、红苕等,旋花科一年生植物。红薯是高产稳产的一种作物,它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亩产可达数千公斤。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从吕宋携带红薯回中国,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福建巡抚金学曾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
《明朝可以免于灭亡的十次机会》认为:“明朝末年,关中持续八年大旱,闹的民变四起。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起义,天下大乱。明朝曾一度取得平叛胜利,收复张献忠,击败李自成,赢得了一时的安定,但天灾持续,明朝又没有采取措施进行赈济,导致民变再生,李自成东山再起。最终灭亡明朝。”
那时,红薯还没有在长江以北的内陆地区得到推广。否则,高产抗旱的红薯就能不让关中人民挨饿,这样也许就能改变历史进程。
1631年2月25日,崇祯四年的正月廿五日,对应现代的时间是2007年的2月25日,正月初八。
昨天下午,黄复华回老家过完了春节,借口上班回到了上海。明朝人虽然生活艰苦,但年味却很浓。加上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农活,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会开始外出。
崇祯四年的正月廿五日,天气晴朗,蓝天与碧海在遥远的天际相接,白云飘荡其间,令人心旷神怡。和煦的阳光洒在平静的海面上,泛起点点金光。
黄复华带领着全部的海上家当,带足了各类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