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铁模铸炮(第1页)

铸炮的方法则是参考了龚振麟发明的铁模铸炮法。

龚振麟,生于1796-1820年间,卒年不详。他擅长造船,尤精铸炮技术,和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的人。龚振麟有革新思想,喜欢学习和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

1839年,龚振麟任浙江省嘉兴县丞。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年夏天,龚振麟奉命调到宁波军营监制军械,克尽职守,多有建树。

1841年8月,英军入侵浙江省蛟门地区,清军再次失利。于是,浙江省增设炮局,赶铸新炮,以应战争之急需。上峰委派龚振麟负责监制。

然而在此之前,中外铸造火炮的铸造方法都是采用泥型铸造(泥范)或蜡型铸造(失模法、失蜡法)而成的。

但不论泥模法和失蜡法铸炮,泥模或蜡模成型之后,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干透。一般说来,从开工到出炮,小炮最少需要一个月,大炮则需要三四个月。铸成火炮之后,必须将泥(蜡)模打碎,才能将炮取出,所以泥(蜡)模无法重复使用,每个泥(蜡)模只能够铸一次炮。并且,各门炮由各个工匠负责铸成,质量无法保证,很容易出现“深窝、漏眼”等瑕疵。因此,就有“铸十得二、三者,便称国手”之说,铸炮效率十分低下。

龚振麟在他所著的《铸炮铁模图说》自序中说:“辛丑秋八月,蛟门失事,省城添局制造,授振麟以铸炮事,铸炮向以合土为模,经旬累月,一模始成,一铸即废,不可复用,当军事旁午,缓难济急,且时入冬令,雨雪连绵,制尤不易,尝谋一劳永逸之计,殚思竭虑,拟以铁易土为模,而苦无成法,遂以私臆创造。”

就这样,龚振麟开创性地用铁模(即铁范)铸造铁炮,大大加快了制炮的速度。

龚振麟在《铸炮铁模图说》中,详细地叙述了铁模铸炮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措施。

铁模铸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首先是铸炮模,其后是铸炮。

铸模分为两个步骤;即先铸泥炮模,等到泥模铸成型后再将泥模翻铸成铁炮模。

泥模的具体制法是:

第一,用干久之楠木或者杉木,按照炮体外形旋成木芯(炮芯),再将炮耳、炮箍等模安上。

第二,把炮分作几节,若是万斤大炮就多几节,一、二千斤炮可少几节,先插入木芯,再按节做成泥炮,以为“内胎”。

第三,按照泥炮的节数分制铁模泥型,每节泥型分成两瓣,上下都有极为吻合的笋卯,用车板旋制内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