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2年12月1日上午九点,在崇明县城东南的学宫,这个时空全世界的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准时开考了。通过考试,黄复华将从中录用优秀人员,担当他治下各地的县长及以下的各级官员。
由于这些职位的实际权力跟县官县吏相仿,再加上黄复华提供的俸禄比大明朝的远为优厚,所以这次考试对于崇明,东江等黄复华直接治下的广大读书人来说,还是很有诱惑的。
本次考试只要是家世清白,自认为可以通过考试的,从年满十五一直到不超过四十五的男子都可以参与。事先,黄复华让人发布了一个《考试须知》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对于考试试题的类型作了说明,还出了一些样题。自然,这次考试的考卷将采用横排的方式,也是需要告知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
试题的内容,由于是第一次进行这样的考试,还真是不好界定说明,只能是告诉广大考生,将考查经世实用的知识,涉及面将比较广泛。结果,本次考试共吸引了五百一十九人来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既有学徒班的毕业生,也有秀才和还没有获得秀才资格的儒生。
这中国的学生学习特别辛苦,考试更是连着不断,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
就以这崇祯年间的大明朝为例,小孩子从读私塾,或是上义学,社学等,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学习识字和诗文等。如果你不好好学,就要被先生打板子。
然后就是参加县级考试,择优才能成为大明公办学校的学生,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俗称的秀才。这秀才的名额绝对比现在各地县级以上地方的第一名重点中学的入学人数只少不多。明朝嘉靖初年的规定是,南、北两京府学生员之数,廪膳生、增广生各80人,是其他府学的两倍。各府学廪膳生、增广生各40人,州学廪膳生、增广生各30人,县学廪膳生、增广生各20人。
当然,后来大明朝也搞起了教育产业,根据朱皇帝的最高指示,大明教育部下令,各级学校可以于定额之外增取生员,附在廪膳生、增广生之后,称为附学生。附学生没有明确的数量限制,他们的数量视各级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这具体情况指什么,我懂的,你懂的,大家都懂的。自此,这生员的数额就十分庞大了,洪武年间约为3万名,到正德年间就增加到了31万名,明末更是达到50万名。
总之,崇祯年间,各地方学校就有三种资格的生员:凡生员初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增广生、廪膳生则以岁考、科考两次考试名列高等的生员递补。
这秀才算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