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重启海运(第1页)

在武器弹药方面,借着崇明和嵊泗列岛扼我国18000公里的海岸线的中心,处长江、钱塘江的交会要害,黄复华以十五文一斤,购得从日本运来的硫磺上万斤;以每百斤1.5两的价格大量收购佛山等地来的生铁和铁器。

卫队和水军全部实现火器化,手榴弹,子弹,炮弹等不再有短缺之虞。

前述的1600公斤大铁炮成为一六三一式岸防重炮,最远射程达到了七八里。不过,此炮并没有大规模铸造,1631年全年仅造四门,全部部署在嵊泗列岛。

黄复华为了增加通用性,减少弹药补给的难度,决定暂时只大规模制造一种口径的火炮。

一六三一式步兵火炮,弹径约为78毫米,与89毫米外径的钢炮保持一致的弹径,炮管重量达到260公斤,最远射程约有1000米,弹重达到1.2公斤,装药量0.5公斤,为开花弹。黄复华特别重视炮车的建造和改进,配上的炮车重250公斤,不仅牢固可靠,可以较为方便地调节仰角和左右方向,还使用了橡胶做成的实心轮胎,灵活机动。

一六三一式海军火炮,弹径还是78毫米,与步兵炮一致。但炮管长度和厚度,以及炮弹重量,装药量都相对减少,最大射程仅有500米左右。因为海上要打击的是移动目标,而在这个时代要击中太远的移动靶,只能是靠大神保佑。

在船只方面,1631年全年新增各类小型船只和辅助船只二十余艘。如“联环舟”,“其舟约四丈许,外视之若一舟,分则为二舟,前半截三之一,后半截三之二,中联以环,前截载火炮、神烟、神砂、毒火等器,首装大倒须钉数枚,锐向其利,后截二夯施数桨,载兵士”。这种“联环舟”在作战时,“以首钉撞于敌舟之上,前环自解,后载则回”。

另外,新造或改装排水量100~150吨左右的战船三艘,这些船的身长在20米到30米之间,宽6米到7米之间,深2米到2.5米之间。不过,这些战船并不是很耐用,估计使用寿命也就六到七年,黄复华准备用满五年就更换。还购得了宁波府五百料战船一艘,船身长12.25丈,面阔3丈,深1.15丈。

1631年3月10日,黄复华以自己的两条四百料武装沙船和雇得的一条六百料大沙船,共载米近两百吨,组成了海运船队。黄复华请来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参加过运载沙兵,东援朝鲜行动,经验丰富,年近五十的船老大陈瀛为押运指引,开始了恢复元代海运的征程。

说到元代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