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松江归顺(第1页)

自从农历十月初一,黄复华宣告造反以来,临近府县的各种消息已经在前些天,通过许多渠道,陆陆续续地传到了松江府。大家听说苏州府及辖下的各州县,松江府辖下的三县,当官的都是在接到吴王黄复华的告示之后,迅速在各个衙门召集本地的士绅富商,讨论出路。基本上,大家伙都是主张投降,以换取全城的太平。也有一些士绅和举人坚决不肯投降的,据说别人也是不加阻拦,任凭这些人带着家属出城逃走。当然,无论在什么时候,生意经是不能丢掉的。自然,有些人会乘机压价,吃下了这些逃走的人的产业,房屋和土地。

还听说苏州府的士绅们在讨论是否投降时,有那些博古通今的读书人举出了本朝的一些前事,都是说的一件事情:在面临反贼大量人马围城,并宣告主动投降的就免除刀兵之时,当时表示投降,献出一些钱粮财物,保全城池百姓。做了这样的权宜之事以后,朝廷并没有深责。

大家更听说,各处向吴王投降之后,吴王只是派了少量人马入城,维持治安。而且吴王的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各处都是秩序井然,纷纷回复了往日的安宁和繁荣。读书人们还得到了一个消息,很是安心:针对明年是大比之年,许多举人还想着去京城参加考试,吴王殿下专门对此下了旨意,允许举子们行动自由。

因此,松江府城中的官绅平民们都愿意投降,到处纷纷议论,刘能凯对此也十分清楚。甚至,他还知道,有些人其实一直暗中和城外保持着联系。比如,郭守备的二儿子一家,以经商为业,早在去年就在崇明常住了,可能早就成了吴王治下的良民。

自古以来,中华的大户人家就有自己的处世之道,就是设法左右逢源,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三兄弟就分别投奔魏、吴、蜀三国。谁得了天下,都不会妨碍诸葛家族的顺利传承。

刘能凯召集左右亲信商量,大家也都拿不出什么主意,只是告诉他说,城中的民心,军心都有些不稳。也有人委婉地劝说他立刻出城投降,这样至少吴王不会要他的性命。

刘能凯只好让亲信们退出去,他一个人留在屋子里,思来想去,除了满腹惆怅,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昨晚的那轮炮击,已经完全打消了他的雄心。为什么自己不在第一时间就投靠吴王,再慢慢想办法捞钱呢?刘能凯不禁顿足长叹,自怨自艾地说道:“唉,没料到我刘能凯竟落到这么一个下场!”

刚过正午的时候,松江城里的官绅父老们来到衙门求见刘知府。刘知府让手下将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