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啥事儿绝对不能干(第1页)

我听了罗伯特激动的言辞,微笑而不答。

如果换在我念书的那个年纪,我肯定竹筒倒豆子,一连串地把我的观点亮出来。但我经过七八年的工作磨练后,对社会的认识有所改变,待人处事的宽容度增加。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应该学会尊重公民的人格,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力。很多看起来困难的问题,经过充分表达和沟通后,能找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成钢插言道:“从现实上讲,没人愿意行贿,毕竟要拿自己的东西去讨好别人,何苦呢?”

石磊听不下去了,说:“不见得吧,有些行贿者表面上是付出了自己的财物,可他一旦实现目的后就取得了他不该得到的利益,这利益足以弥补他的付出。所以,行贿者是有非分之想的,不值得同情。有时候他是事件的发动机,是肇始者,把别人受贿者也拉下马了,让事态背离了公平的轨道。”

成钢说:“你说的只是极少数品行低劣的人,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我讲一件事你听听吧,我老家的一个亲戚,他父亲因为一些事违法了,事儿不大,罚款。办事的警察说,你拿六千块,但只开三千块的收据,同意的话,现在就放你走。这亲戚想了一下,同意了。换你怎么说?难道就为这一半发票的问题,看着自己的父亲进拘留所?”

石磊被驳倒了,哑然了。成钢说的是现实问题,放在那样的场合,90%的人会那样干,那三千块就被坏警察给吃黑了。

罗伯特说:“不管怎样,行贿者相对于受贿者而言,总是处于弱势的。村上春树说得好,世界上经常有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站在鸡蛋的一边。”

一时之间,大家都安静了,反方立场占据了优势,似乎我是为强势阶层代言的冷血者,罗伯特才是替弱势群体直言的侠客。

这时候,寡言少语的分析师张震说话了:“受贿者和行贿者谁更靠近恶一些?我想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事情,成钢讲的故事只是一件具体案例,不能代表所有的故事是一样的。贿赂案件的发生,不全是受贿者索贿推动的,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行贿者引发,这些人希望绕过规则,希望在平等的规则背后,谋求不恰当的利益。我觉得这种案例应该举不胜举,不用我多言。从这种角度说,把受贿者定为强势者,行贿者理解为弱势者,并不正确,他们就像买方和卖方,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在这一个案例中行贿者是弱势,但在另一个案例中他可能就变成了强势。谁更接近于恶?我认为,两者都差不多。”

我点燃一支烟,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