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侠之论(第1页)

在《大唐》与新《天龙》热播期间,也不知道是有意或者无意,文化局的一干领导在开完一个讨论会议后不久,央视的《新闻/联播》里也首次出现了这两部电视剧的消息,各大电视台开始纷纷制作着武侠著作的专题,《百家讲坛》邀请来了号称北大醉侠的孔庆东教授,专门开了一系列的武侠小说的话题,在收视上一举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的好成绩。这段时期里,仿佛只要跟“武侠”扯上关系的东西,都能急速地吸引人们的眼球。

而像顶峰这般一星期播放四集的新颖播放模式在国内属于首创,自然引来了不少人大骂,因为看得不过瘾。但是这样也方便于根据市场回馈的反应随时修改剧本,以根据人气的高低来决定调整各个主角之间的戏份。

一系列调查下来,各个主角虽然都各有簇拥,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自开始姜成扮演的徐子陵独占鳖头后,范彬彬扮演的“婠婠”竟然异军突起、后来居上,与姜成的徐子陵开始并驾齐驱,成为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她那优美的倩影、白衣如雪、裙下赤足的形象已然成为了整部《大唐》中的最难以让人忘却的人物。

也正是这个颠覆以往武侠剧中的主角性格,亦正亦邪的角色,不但不使人恨得咬牙切齿,反而是格外地惹人怜爱。冷血无情背后却有着与徐子陵爱情,对“阴后”祝玉妍的亲情的强烈牵绊,范彬彬把这样一个外冷内热,内心炙热的女子演绎着丝丝入扣,让人爱不释手。当然也是得益与姜成与张华标在改编剧本的时候把原著中的“婠婠”邪的一面描写可爱了许多,而把她内心的“善”放大了所以,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效果。

然而两部影视剧的放映效果还远不止如此,它还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重新开始审视了所谓的“侠文化”。通过两部剧集的对比人们发现,黄易笔下的侠与金镛的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不同,显得更加自我,更加的独立,侠文化也随着时代在发展着。

双龙中徐子陵是传统儒家之侠,寇仲算是兵家之侠,而婠婠是道家之侠。

儒侠重在“仁”,通常都是忠心仁厚的老好人,如郭靖的纯朴质直、厚道无伪。他们安于“社会本位”,秉持“中庸”,如郭靖活在“守住襄阳,不惜一死,为国御悔,为民造福”的信念中。儒侠们重教化、重共性、重社会理性,将天下苍生,社稷安危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人人敬仰,却谦虚礼让,受人尊重。

兵家之侠则是乱世中的英豪之辈,重在“勇”,如“西楚霸王”项羽的霸气无双、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