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给商队护航(第1页)

房循铭是浙江一带的大海商,自从去年中华帝国收服浙江以后,他见航海贸易的收束变少,税务大减,更少了诸多的报效和盘剥,便又买了几艘大船,专门从福建出口三大件到广州,贩卖给洋商。中国外贸传统的三大件,也就是瓷器、丝绸和茶叶,是外贸的强势商品,欧洲一直以来对于这三大件的追求都不曾稍减。中华帝国控制南方以后,三大件的出口基本上控制在了何沐平手中,清廷不仅贸易额减少,财政收入更是窘迫。而房循铭在跑了两次广东收入大涨之后,又开始琢磨着更大的生意。

实际上,中国三大件出口的整个贸易流程是分阶段的,一是房循铭这样的商品原产地的商人,在生产者手中收来各种商品,然后拖到广州或者其他的外贸港口去贩卖。虽然中华帝国全境基本保持了开放的态势,但是不少的荷兰人、英国人、葡萄牙人,还是比较习惯在广州贸易,而浙江一带的港口由于更加严格的盘查制度,和靠近敌国的缘故,虽然正在发展,但是仍旧不如广州这个百年老港受欢迎。第二阶段,就是广州商人,将来自全国的出口商品卖给洋商,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原产地商人直接卖给洋商的情况。这一倒手,就有增值的差价。然而,这还不算完。在东南亚巴达维亚、马六甲和马尼拉等地,当地人的生产能力底下,生产结构单一,所以很多的生产物资和民用商品也都是从中国过去的。很多洋人的商船从广州装满了三大件和其他货物之后,往往再驶向这些较大的东南亚贸易港口,将一些商品就地卖掉。或者,再进一步,将三大件卖给当地的商人,这就是商品转手的第三个过程。而,这还不是结束,即使是从印度洋的入口马六甲出航,大多数商人,特别是英国商人还会经过南亚次大陆,再卖一次商品,如此进行,中国本来不是特别贵的商品,经过欧洲商人三番五次的倒手、增值以后,到了欧洲就变成了天价的商品,特别是名贵的瓷器和精美的丝绸,往往立即就变成了王公贵族们的奢侈品。

房循铭在浙江请过商贸部的人吃过饭,虽然贿赂什么的没送出去,但是还是把这些内里的门道问了个清楚。在满清闭关锁国后,前明本来还可以跑东南亚的海商大部分都只能把商品送到广州这个唯一的外贸通商口岸来交易,这就等于把一部分利润白白地送给了洋人。

如今,国家一方面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转变生产部门的发展方式与规模。浙江不少的桑农都被联合起来,以股份的形式加入了一个个以地方为单位的桑蚕公司,除了集中生产和分工协作之外,还召集有经验的蚕农,改良养殖技术,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