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群岛的局势最近有些让人匪夷所思。现在已经进入了1843年的7月份,而欧洲四国联军已经到达了淡马锡近两个月,但是他们始终都窝在这个坚固的大堡垒中,并不涉足平静的南中国海。
根据何沐平安排在淡马锡的间谍发回的情报,淡马锡七万陆军里,大约有荷兰人4万余名,英国人两万,而法国人和西班牙人只有几千人的规模。海军方面,五十七艘战舰中,英国人从本土舰队、地中海舰队和印度舰队抽调了三十艘军舰,荷兰人从本土带来15艘军舰,法国人有8艘,而西班牙人只有6艘。三级舰以上的主力舰一共有二十四艘,其中英国十六艘,而荷兰人有8艘,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都没有带来三级舰以上的主力战列舰。另外,在荷兰的爪哇殖民地和西班牙的菲律宾群岛都有一部分海军护卫舰和巡洋舰。
这样一个规模,不下于几十年前的特拉法加大海战,那场风帆战列舰的巅峰之战,如今的欧洲联军中,再没有一艘超过100炮的战列舰,全部都是80炮或者74炮的三级舰。但是这种三级舰也不是可以小视的,68磅的巨大下层甲板载炮,不管在射程还是威力上,都让人感到头皮发麻。
拿着这些数据,何沐平也是心头思量,这个时候已经是木壳舰的绝唱之时了,铁甲舰技术仍然不成熟,旋转式封闭炮塔还没有被发明出来,铁甲舰的战斗力还没有被衡量过,各国只是处于初步装造并没有投入大规模的应用。何沐平在再三思量下,从广州湾秘密抽调了他手上唯一一艘形成战斗力的铁甲舰——远东霸主号。
4000吨的远东霸主号是一艘腰房铁甲舰,在何沐平完成系统任务的时候奖励的。承载这66门舰炮的远东霸主号,虽然也没有炮塔的存在,但是12门更先进的炮身、炮管的制作技术产生的155mm大口径舰炮,以及何沐平突发奇想拆掉了上层的小型的75mm炮,换上了口径相当的九二式步兵炮(佣兵系统里来的,只有少数几门),集防御和进攻于一身的远东霸主号,取代了风帆一级舰坤甸号成为了何沐平的旗舰。
已经海军规模暂时达到瓶颈的何沐平停止了制造新舰,一方面是新舰需要一定的工期,另一方面财政紧张的他没有更多的钱来承担高昂的海军费用。
何沐平走在坤甸的港口内,看着忙碌的坤甸码头工人装卸这各种物资,虽然何沐平对于海战的信心很高,但是作为一个海岛国家,西婆罗洲联邦的生产能力及其有限,战前的物资储备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港口里还停泊着两艘战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