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教科书般的胜利(第1页)

~< 笔下文学 >-~ 第二百章 教科书般的胜利

马文升说完之后朱厚照一直在思索着马文升说的话,严格来说马文升所想和朱厚照所想基本一样。首先两人都有心收复安西故土,有着这个心思的在朝中非常之少,现在的孝宗朝一团和气,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那些大臣们都不主张兴兵。有时候看着那些大臣朱厚照就觉得他们就像世界的和平大使一样,幸亏现在没有诺贝尔和平奖,否则非得给他们一个不行。现在的明朝基本上已经被太祖的不征国的遗嘱给弄得失去了锐气。在现在只要不是对方主动来进攻大明的,大明是绝不会主动去进攻人家,可谓是要多和气有多和气。

所以能够有一个像马文升这样的大臣和自己意见相同可是尤为难得的,毕竟发动战争不是朱厚照一人就可以做决定的,必须要经过大臣们的同意才行。

至于马文升对乌兹别克人的评价和朱厚照的也是十分的相似,虽然看似现在的乌兹别克汗国十分的强大,毕竟他们在今年灭亡了“中亚征服者”帖木儿帝国,但是实际上他们就和鞑靼、瓦剌一样,看似强大其实后劲不足。

为什么北方的草原民族在和中原王朝较量的时候往往都会成为最后的失败者,就是这个原因,他们都是看似强大去后劲不足,一旦遭遇一次重大的失败他们便会一蹶不振,而这个时候只要中原王朝抓住机会基本上都会彻底打败北方的草原民族。(至于两宋则不在此列,宋朝除了经济上之外实在是太过无能了,军事上不行就不说了,竟然在中原人最擅长的政治上也白痴了起来,明明该联辽抗金了,他竟然联金抗辽。犯一次错误就不说了竟然在之后又犯了一个,明明金朝已经衰落了而蒙古人已经崛起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联金抗蒙了,他竟然来了个连蒙抗金。这种战略外加政治的错误竟然能够犯两次。真是无话可说了。)

总体上来说只要是草原民族都存在一个后劲不足的状况。就像现在的鞑靼一样,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先是在一百年前成祖时期就和大明打仗,那个时候双方打了十几年,期间战争无数,胜负更是兵家常事。当时不管是大明还是鞑靼走没少吃败仗,但是不管大明吃了多少次败仗,大明都能够很快便缓过来,但是鞑靼却不行,越打越弱,越败越弱。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向成祖乞降。这便是鞑靼后劲不足的问题。

而现在的鞑靼也是和百年前的一样,只不过这一次衰落的更快。巴图蒙克统治时期的鞑靼绝对是鞑靼自从北元灭亡之后最强大的时候,但是即便是这样,在榆林还有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