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咨询?”梁灿想道,“可社会上不是已经有了么,那些咨询公司?搞电话访问、街头问卷?”
“嘁,那些都和骗子差不多,我说的是,”张曼曼一摆手,“是专门针对网络社会、虚拟空间的。”
“同志们啊,与时俱进啊,05年了,根据我包夜.....额,上网这几年的观察,网上,越来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汇聚公共讨论甚至引爆社会事件的重要场域。”
“但你们看,无论是公家、企业还是学界,对这块的认知和应对,大多还停留在删帖、发通稿,这种初级阶段,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工具和分析方法。”
张曼曼越说思路越清晰,语速也快了起来,“但我们,最清楚这里面的价值。”
“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流行话题、情绪波动、意见领袖的形成与更迭....这些都是观察社会心态、群体行为、文化变迁甚至政策效果的绝佳窗口。”
“传统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成本高、周期长、样本有限,而且存在霍桑效应。”
“但网络上的言论,相对更自发、更海量、更即时,系统性地监测各大论坛、博客、球球群里的热点话题和情绪走向。”
“比如?”梁灿问。
“比如的多了。”
张曼曼掰着手指头,“”分析某个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路径和情绪演变,可以研究危机传播中的谣言生成与澄清机制。再有,追踪一个像芙蓉姐姐这样的网络红人现象,能透视草根文化、审丑心理和媒介权力的互动,甚至分析不同城市论坛里关于房价的讨论热度与用词情绪,都能侧面反映区域性的社会焦虑和经济预期。”
“另外,还有分析特定事件,比如企业危机、明星丑闻、甚至地方政策争议,在网络空间的发酵路径、关键传播节点、情绪极化程度.....”
“然后呢?”李乐想到了一个可能,饶有兴趣地问道。
“然后?”张曼曼一拍桌子,“基于咱们的社会网络分析、传播动力学这些看家本领,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某个线上热点事件,有多大可能破圈,从虚拟燃烧到现实?会引发多大范围、多强烈的线下反应?是简单的口水仗,还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对特定个体、机构的实质性伤害?”
“也是啊,”李乐带着诱导的语气补充道,“而且,每一次这种事件,都是一次天然的、无法复制的社会压力测试,我们能观测,信息在复杂社会网络中的传染模式;谣言与真相的博弈动力学,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