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攘外必先安内(第1页)

萧益民之所以要等待十五天才出兵,除了需要进行繁琐的战前准备、舆论动员之外,最大的原因则是采纳了参谋长包季卿的全盘作战计划,该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由于张澜的突然调职,原定的军政会议无法按时召开,萧益民虽然在文化界、商界和普通民众中间拥有坚实的基础,但仍然需要在如同散沙的省府官员中,争取到更多的同盟者,才能牢牢把握主动,获得大部分利益集团的支持与投靠。

这样一来,就必然需要时间进行收买和拉拢,还要在某些利益上做出适当让步和妥协,甚至做出必须的承诺。

比如:萧益民派系暗中联合有着共同利益的成都商界代表曾寿松派系,联起手来将代表重庆工商界利益的财政部长董修武,一举推上省议会议长的宝座,换取萧益民的心腹谋士、财政次长匡佑民晋升财政部长,曾寿松也从一名普通议员晋升为财政次长,这就是个利益交换的结果。

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讲究个“师出有名”,战争前的舆论准备必不可少。

一个月来,《华西时报》、《巴蜀商报》等四川主流报纸从未停止过对滇军侵占川南的声讨,滇军在川南各地的累累暴行,每天都出现在各大报纸上,早已达到天怒人怨、人神共愤的地步。

如今四川各界民众对滇军的厌恶和仇恨,远远高于川康战区的叛军。

在铺天盖地的舆论推动下,成百上千的青壮年从四川各地赶到成都,踊跃加入萧益民麾下的边防陆军。其中不乏重庆、万县、内江、叙府、泸州、雅安和川北各地学校投笔从戎的有志青年。

这一意外之喜,令萧益民眉开眼笑,他与参谋长包季卿和麾下将校商量之后,迅速把七百五十余名青年学生编成一团,成立了司令部直辖的“四川边防陆军教导团”。

在教导团成立仪式上。萧益民亲自深入官兵中间,嘘寒问暖,待检阅结束。他登上高台,发表了jī动人心的训导。他勉励教导团全体官兵,必须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必须做到军令如山、刻苦训练。他对七百余名有文化、有抱负的知识青年说出自己和四川人民的殷切希望,最后郑重宣布:“三个月训练结束,通过考核者,均能进入正在建设中的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接受正规的现代军事教育。学习期满,各科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将获得派往德国高等军事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人数不限。”

从这天起。jī动万分的七百余名知识青年穿上崭新的军装,拿起崭新的德式步枪,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