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相对于蓬勃发展、潜力日增的轻武器制造业,萧益民对筹备了三年多见到初步成果的陆军航空兵的建设进度非常不满意
历时四年多的世界大战,充分刺激了航空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发明、技术、工艺在飞机制造中得到运用,英、德、法、美、瑞典等五国的战机制造水平,较之世界大战发生初期有了巨大提高,军用飞机因此由战争刚开始时的侦查、投递等功能,发展到后来的空中格斗、对地射击和初具规模的对地轰炸。
到战争结束前夕,憋了一肚气的法国人率先开始了飞机木质机身向金属机身转化的实践,如今已成功地尝试用坚固的铝板取代原有战机那脆弱的机翼蒙皮,欧洲各国的飞机发动机功率也在不断地提高当中。
接下来,肯定还会有多的航空制造技术、先进工艺和观念得到运用和推广,虽然随着世界大战的结束,欧洲各国的精力转到了重建家园和恢复国民经济之上,飞机在世界大战中尚未能充分展现出其巨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没有获得世界各国应有的重视,这对拥有超前战争理念的萧益民来说,无疑是老天恩赐给苦难中国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尽管萧益民经过十年的磨练,早已是今非昔比,但他不懂任何工业制造方面的知识,不懂得高深的材料学和动力等科学基础知识,但他心中非常清楚。数年后,随着欧洲经济的逐步复苏,特别是在世界大战中赚了个盆满钵满的美国的高速发展和全面崛起,越来越先进的工业技术和通信技术,会逐渐进入航空工业,美国的工业制造技术和总体科技水平将获得巨大发展,在稍纵即逝的巨大机遇面前。萧益民必须迅速做出决策,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否则。不但他萧益民会成为历史罪人,孙后代仍然要受制于人,仰人鼻息。彻底失去一个振兴民族工业和科技水平的宝贵机会。
所以,临行前再次到成都西郊视察华西飞机制造公司的萧益民脸上没有任何笑容,一边查看修的六座大型生产车间,一边听取总经理沈睿华的汇报。
七年前就被萧益民送到德国留学、拥有柏林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学博士和材料学硕士双学位的沈睿华,是萧益民早的智囊——邹文翰的外甥,重庆人,今年二十六岁,家学渊源聪颖过人,是重庆有名的大。
此刻,沈睿华陪伴在萧益民身边。亦步亦趋,前胸后背的冷汗流个不停,顾不得跟随在身后的总参谋长包季卿和曾超然等将领,始终毕恭毕敬地回答萧益民提出的问题。
直到走完一大圈,再次来到建的飞机跑道上。沈睿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