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只见赵简缓步走出望湖亭,脚踏白雪,朗朗诵道。
前方从湖岸延伸过来的小桥旁,赫然有几多梅花,正在雪中绽放,孤傲清寒。
这一首诗极配此景,有雪有酒,有山有梅花,当然还有小桥。只是天公偏偏不怎么作美,这雪到了此时仍旧未停,只是这一点与这首诗不太符合。
不过这已经殊为难得了,前人之诗配此时之景,能有八分符合已属罕见,难怪赵简会认为这是一首绝妙好诗。
今日赌诗会,虽未要求所接之诗需要配景,但是赵简这一首诗出来,却是立刻将前几人所吟咏的诗词尽皆是压了下去。以诗配景,岂是那么容易。不说方鹤一首《问刘十九》出了丑,就连最早时张季那首咏钓鱼台的诗和刘越引用的《江雪》,都是想要暗合今日之意境,不过那几首诗和此情此景都相差甚远。
吟诵完此诗,赵简心中不由暗暗得意。此诗配雪景,极佳。诗尾是一个“船”字,想要接下来的话,也是有些难度的。古往今来,诗作数不胜数,诗中带“船”字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但是将“船”作为开头的似乎还真没有几首。
“好诗,好诗。”方鹤站起身来击掌赞道。这首诗众人皆有所耳闻,这乃是当朝兵部尚书杨士奇杨大人十四岁时所作。杨士奇乃是内阁辅臣,更兼兵部尚书之职,权势极大。这杨士奇杨大人自然是这些学子心中的偶像,对于杨大人的诗众人皆是赞不绝口。更为难得的是这首诗乃是杨士奇十四岁时所作,众人思及自己似乎也是十四五岁的年龄,不过和杨大人相比,却是相差甚远,不由心中渐生惭愧之情。
几人当中自有例外,那便是沈祥。十四岁作诗又怎样,昔年骆宾王七岁咏鹅,至今流传。而杨士奇的这首诗和骆宾王的咏鹅诗比起来,相差甚远。还有一点,沈祥来自后世,自是知晓这有明一朝,虽在各种技术上发展极大,但是在诗歌方面却是最为低迷的一个朝代。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清朝好歹还有个纳兰性德,而明朝能够撑起台面的就没有几人。什么前七子后七子,江南四大才子,其在诗歌造诣方面和中国历代相比,相差的甚远。明朝的诗歌形成如此的状况,和这杨士奇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宣德朝,以三杨为首的内阁大臣,虽说文治上颇有建功。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是对当代和后世的文人造成了一个极坏的影响。
因为“三杨”扩大了台阁体的影响范畴,台阁体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倒退,因为他只追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