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摩天岭后的第四个深夜,躺在一件新建的松木屋里的松木床上,闻着宜人的松香,听到邻床的冯国璋打着轻酣早已睡熟,杨格却怎么也无法入眠。
巴哲尔等54名兄弟被宋占标接管了,他们的吃喝拉撒睡跟杨格无关了,就算是杨格想去照顾弟兄们也得好生想一想,唯恐因此引起别人的猜疑和不满。此时,弟兄们都睡着了吧?他们的营帐里冷不冷?他们这些八旗、绿营出身的练军在功字军里习惯否?自己这个幕僚何时才能得到聂镇台的认可,跟这些兄弟们可以毫无避讳的混在一起?
“杨格,功字军不比镇边军,你要好自为之。“那日,宜麟走之前留下这么一句话,这位旗人是笔帖式出身,满腹的锦绣文章,是不太看得起穷当兵出身的杨某人的,说话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俯视苍生的意味。不过,他的提醒却是对的。
四天了,功字军营务处参赞军务、营务的幕僚杨格从退出中军营帐后,竟然无缘见得聂士成一面!
四天了,除了冯国璋对杨某人热情有加之外,营务处的其他人都不咸不淡,有些视若无物之感。杨格很不爽,却拿这些人没办法,人家有根底啊!就说这屋子里的六个人吧,冯国璋是武备学堂毕业后留堂任助理教习,每月薪俸三十两银子,还有可能转为教习,拿每月六十两的薪俸并成为大清朝的正式官员,可以有个候补州县的从七品待遇。可人家冯国璋表面上看起来颇有文气、为人随和、热情,内里子却是野心勃勃,看不起那个教习职位,舍弃了三十两的月俸转投聂士成麾下当幕僚,拿聂镇台下发的十两津贴银子。为何?只为从军建功!
还有门口铺上那位叫刘松节的,乃是安徽合肥人,李中堂、聂镇台的同乡,赫赫有名的刘铭传的祖孙。前年投考的武备学堂,刚学了两年就遇上战争爆发,投入功字军当了幕僚,也是这一屋子中最能在聂镇台面前说上话的。不为啥,只为聂士成曾在刘铭传麾下效力,这功字军还有一部分“铭军”的血脉。这人看向杨格的目光中,充满了警惕和怀疑,还有一丝不屑。
刘松节跟邻铺的商德正最要好,这位曾经出现在延山嘴边的商德全来头也不小。他是直隶人,有个哥哥叫商德全,乃是武备学堂炮科毕业,与段祺瑞等五人被选送德国军校深造,回国后担任芦榆防军的炮队统领,乃是当今大清国军官中“科班出身”的代表人物之一。
还有戴超,原本是江苏一秀才,中法战争时投笔从戎,为八百赴台作战的壮士之一。凭着秀才的出身和作战勇敢,一步步地从小兵爬到幕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