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不能惯着,晾一晾。”杨格说着,转头冲着陆带续开出甘泉堡的教导总队大吼:“唱起来!唱出气势来!”歌声中,扎着绑tuǐ,背着背包,背包上横着一条步枪的杨格向依克唐阿挥挥手,混在源源开出甘泉堡,去三岔路、吉洞峪一带“拉练”的教导总队队伍中渐渐走远。
甘泉堡空了,还想着用大清国最精锐军队的最强阵容,在洋人面前显摆显摆,挫挫他们威风的依克唐阿失望了。
此次野外拉练的科目之多、之细,预定考核办法之新颖,令依克唐阿有些大开眼界之感,原本是准备跟着杨格一块去的,洋人却要来。
没办法,身为〖总〗理辽东军务大臣和盛京将军,不能不接待着。朝廷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电报说了,俄国、德国、法国正在向〖日〗本施加压力,帮大清国争取最好的谈判结果。这个面子要给,老帅不能像年轻人那般目空一切,不乐意做的事情就撤手不管。
杨格却是另外一番心思,四大条令的贯彻将缔造出一支具有全新战术思想和战法技能的军队,不能给洋鬼子们早早看了去,受到启发。
要看,去海城看刘松节麾下的几个主力营好了,在牛庄、营口也可以看到名声响当当的武毅先锋军第一营。这个营可是当初的武毅军中营,在青苔峪堡以一哨之兵抵挡日军大半个联队的绝对主力呐!
按照作训计划,副总队长延山大声下令:“教习队,前出计时。
各大队、中队,以疏散队形向三岔口,急行军前进!”
行进中,一千八百多名官兵呼啦啦的散作四大群,又在各大队、中队长口令声中疏散开来,先后通过教习队站定的计时点,以主官通过时间为准计时。按照条令,行军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在不同地形上行军速度不一。常行军,晴好天气条件,路面无积水、积雪、冰冻,从甘泉堡到三岔口的平原地带,常行军速度可每小时五公里:在三岔口到吉洞峪的山路上,常行军时速在三公里左右。以上两种地形,常行军的每日行程在30-40公里,才能保证全部战斗力。
此时,副总队长要考核的是平原地带急行军速度,条令考核成绩是每小时行程七公里,最快到达的分队还能得到一面三角形红旗和一顿猪肉盹粉条的牙祭。
所谓强行军,就是以急行手速度,每日行程田公里以上。
三岔口,湘军前锋军统领李光久带着百余名弟兄列队等候。他们最先看到的就是几骑快马,却是延山、冯国璋、李玉田、施心雄、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