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勾引雷秃头】(第1页)

全文字无广告 224

1895年7月3日,德意志帝国政府驻华公使馆公使海靖照会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大臣奕訢,德国驻华武官等级从上校提高到少将,新任武官威廉.冯.曼斯贝克陆军少将即将赴任。 全文字无广告 同时,德国公使要求清国政府确认和保护德国公民在盛京将军辖地的商业利益。

商业交流、军事学术交流对外交的影响力,随着海靖的照会凸显出来。

此时的大清国政府官员特别是洋务派官员中,普遍存在崇拜德国的情绪。因为二十多年前的德国与如今的大清国有颇多相似之处,1870年,普鲁士王国凭借对法战争的胜利震慑了依附于法国的一部分邦国,德意志帝国得以统一,崛起为世界强国和陆军第一强国。由此,淮军从最初学习英国人改为学习德国人,聘请的教习大多是德国退役军官;张之洞新编练的自强军也完全依赖德国教习,甚至连各省练军也都使用取自德国陆军的操典。

德国政府的示好,无疑是盛京矿务争论的最佳注解,至少在洋务派官员之中,反对的声音没有了,一部分保守派官员也不得不承认那个姓杨的、胆大包天的年轻人做的不错。

康有为在京师主办的《时务日报》,梁启超在上海与《申报》合作的《民声报》趁机宣传,广为报到移民实边后关外的变化和远景展望,并大力宣扬德意志帝国陆军的精良、强大,从而引发出对德国政治、军事、经济体制的探讨和对照大清国现状的思考。

官办的《时务日报》借着这股子东风,趁机在时务报道、评论之外,还增加《邸报》摘选、《廷寄》选登等等内容,满足人们对国家事务的好奇心理,吸引了大批读者,短短十来天时间里,《时务日报》从每日印数1800张增加到6000多张,京师的街头,胡同内,茶馆酒楼,衙门官邸兴起了看报纸的新时尚。那些外地官员们更想方设法都要弄到一份《时务日报》,以求掌握京师最新的官场动态,试图从中寻找进身的捷径。

洛阳纸贵!十个光绪文钱一份的《时务日报》,在外地要卖到一个铜元(约200个文钱)。不知不觉间,参照德意志帝国政府机构体系改组大清国政府的意识,就悄悄的在人们心里烙下印迹,渐渐的扎下根。

总理衙门的电报打到鞍山站时,杨格和雷秃头正看着地图争得面红耳赤,就差开打干架了。

“本溪湖庙尔沟铁矿、优质焦煤储量惊人,足够一个拥有三座高炉,六座平炉的大型钢铁厂利用几十年。就近开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