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 【两所学堂】(第1页)

261

留美童生,在上海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前身)担任主讲多年的唐国安怎么也想不到,跟随盛道台在南河沿的子爵府走了一遭之后,自己的脑袋上就有六品学正、京师大学堂筹备总办的帽子,还兼着第一军军学部科员的差使。

一切都好像是在梦中一样,遭际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朦朦胧胧的、恍恍惚惚的,似乎不那么实在,可仔细一想,事实就是如此!在南河沿子爵府中不过待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黄缎子的圣旨就下来了。六品官员,即便是正式委任的六品官员最多能看到吏部的委扎子,决计见不着黄缎子的圣旨啊!

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所以令唐国安觉得有些不实在,不敢相信。可是,子爵杨大人的一席话,言犹在耳,字字句句的格外清晰。

“中国亟待建立一个从幼儿启蒙到大学堂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在教育体系、学位认证方面尽量的与欧美国家接龙。蒸汽舰船时代已经让整个世界,特别是东西方文明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而是伸手可触。在当今中国全面落后于世界列强的此时,没有的别的路,只有学习列强,在各个方面与世界加强交流,融入世界体系,才有可能从世界体系之中汲取营养壮大自身,才有可能在壮大自身的前提下试图改变世界体系的规则,引领整个世界。”

建大学堂,建高等师范学堂,建专科学堂......六品学正自己个儿就可以做主,缺钱?径直打电报到芦台的第一军司令部军政部经理处讨要即可,何况,自己兜里还揣着杨大人私相授受的40万两银票。

40万两啊!足以在京师的德胜门外西北角的那个曾经驻扎过光荣的第三旅的地方,建起一座当今大清国设施最好、条件最佳的大学堂了,至于师资嘛,那就要看唐某人自己的本事了!约翰书院,美国的同学、老师,这些就是资源!

三十五岁的唐国安乃是广东人,第二批留美童生之一,美国耶鲁大学法律系肄业,之所以是肄业而非毕业获得学位,完全是因为满清中国政府中止了留美童生计划使然。

看到美国和大清国的迥然差异,唐国安深深的体会到,差异在于教育,要把一个传统的、封闭的、封建的教育体系改变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开放的、开明进步的教育体系,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做到!可是,又不能不为此去奋斗!国,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的家,爱于不爱不在于从国家得到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可惜,这些想法是不会被以前的那些大清国官员们得悉、接受甚至支持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