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接近核心】(第1页)

天第四更啦!b————求——月——票——啊—不—给——就——撒——泼——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格对“高司操演”的事儿越来越不上心。每天布置一个或者几个课题,任由四十三名参谋或者主官们折腾,晚饭前去检查一下,点评几句就算了事。

可世间的事儿就是那么的奇怪,杨格越不关注高司操演,参与高司操演的军官们反而进步神速,还逐渐的培养起了脱离杨格或者主官意志,提出、坚持自己看法的苗头。军官们的业务越来越纯熟,对总参谋官的依赖就越来越小,而真正能够体会这次“高司操演”精神的军官们,对他们战神偶像却是愈发的崇拜。

军学观点不同,可以提出,讨论,研究,军事命令却必须执行。这二者之间并不冲突,也不矛盾。杨格想要的军事学术氛围在渐渐的成形,而他本身借助玉秀撰写的第一本军事著作也将完稿,只是这书有随想的部分,有很认真审慎的推论、总结部分,还有一部分则是描述现代技术条件的战术运用带来的战略手段改变。总体来说,这就是一本军事杂论,为了给这本杂论起个好听的、响亮的名字,杨格是抓破了脑袋,只是脑子里墨水有限,愣是没有结果。

不得已,一本书被分成三个部分。

供武备学堂和教导总队使用的《战术应用》;供各级参谋使用,作为参谋机构掌握军令权力的理论依据—-—《军事幕僚机构》;还有一部分则比较复杂,由总办关外教育的伍光鉴润色后,打算在整个关外军团范围内的军、政、财、工业、金融、教育等系统内的限定人群中传阅,名曰《我们的全面战争》。

很快的,德国驻华武官卡尔.冯.弗林伯格少将就拿着油印本的《战术应用》找上门来。

养病期间,别人可以不见,亲爱的德国武官是必须要见的。何况,杨格刚刚接到恩师从柏林的驻德公使馆发来的电报称德国政府正在考虑分五年给予大清国在关外的新政以低息贷款,总额度为六千万帝国马克,约合白银两千万两。一旦完全谈成,克虏伯和毛瑟到关外设厂杨格可以利用德国人的贷款和德国人合作办厂了。

贷款额度不算大,但能表现出德国人的诚意。[非常文学].就凭这一点,杨格哪能不好好接待武官阁下呢?不过,杨格也清楚,这些贷款很有可能与陈树泽有关,那么,武官阁下来此正好可以侧面的打听一下了。

弗林伯格在高级翻译荫昌的陪同下步入弄得暖烘烘的后院书房,一下子就想起主人尚在病中。杨格从宽大的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