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辽河入海口的营口,原本是海城县牛庄的一个临海小集镇。咸丰八年的天津条约开辽南重镇牛庄为通商口岸,条约签订之后,在牛庄设立领事馆的英国人才发现牛庄距离海岸还有几十里,乃与满清朝廷协商改通商口岸为营口,条约上却依然是牛庄之名。
1896年的大清国,除了各租界、各通商口岸之外,对大多数的洋人来说依然是封闭的,想要深入内地,往往要以传教、地理考察之名义,在本国领事馆与满清朝廷和地方官府“沟通”之后才能成行。
而盛京地区的主动开放,无疑拥有强大的吸引力,洋商们纷至沓来,以营口为基地,逐步向内地延伸触角。只是,主动开放与被迫开埠是两码子事儿,洋人只在营口、牛庄拥有“协商减免”税收的特权,而东洋人不在此列。
早在30年前,英国人就在营口建港;去年初,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和会办军务杨格就发动数万军民在英国人建的“旧码头”旁边疏浚港湾,建设新码头,又称为营口新港。如今,随着鞍山地区的工业兴起、经济活跃,新港一边建设完善、一边兴旺起来。从德国、美国、英国采购的大批机械设备在新港登岸,顺着拓宽的大道运向鞍山;德国人需要的本溪焦煤在新港装船,不远万里的送回德国,成为德国人用无烟煤炼制焦炭的最重要组分。当然,除了机器设备之外,还有军火交易和运转,为此,关外军团在新港区驻扎了一个营,修建了军需转运仓库。
大岛商社就在新港区。距离军需转运仓库也就七、八百米的距离。
作为日本国在东三省地区最大的商社,大岛商社也承当了接待驻清公使代办林董及其随员的责任。
作为合法的、友好的商业伙伴,大岛商社经营东北的皮货、山珍,西洋的药品、图书,还开辟了一间诊所,每月义诊三天。只是,辽东半岛的大清国百姓对倭国人是恨之入骨,旅顺大屠杀的报纸时常在深夜里被贴在大岛商社的门口。第二天。总有路人对着商社大门吐口水。义诊?算个屁啊!老子就算没钱看病也不去!老子丢脸不要紧啊,别给新军关外军团的官兵们和依帅、杨帅丢脸才要紧!当然,当真生病要看西医了,可以去关外军团总医院嘛!
大岛商社,完全是玄洋社在赔本赚吆喝。
额头剃得发亮。脑后拖着一条短短细细的辫子,身穿侧襟长衫的日本陆军大尉荒尾精,在商社的和室中拜见了公使代办林董和副武官斋藤健一中佐。
“根据您的要求,卑职把清德两国在鞍山、海城、甘泉堡、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