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催生迫击炮
一件在这个世界上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发明出来时就如初生婴儿一般,需要不断的积累技术并加以修改、完善,才能使之在各方面发展成熟。
发明出来就臻于完善,不可能!
天津机器局炮厂试制的60口径迫击炮便是如此。王朴兰、高东篱和杨玉璞等人拿出来迫击炮,充其量算作“设计原理验证型号”,粗粗一眼看上去,加压热拉的低碳素钢身管和钢板轧制的座钣、座钣上固定炮身末端的座钣销,还有依靠螺纹杆调节高低机、方向机的两脚炮架,对比杨格手绘的60迫击炮图样似乎是像模像样了。其实,这炮无法达到杨格要求的技战术性能。
在杨格的记忆里,迫击炮是在1904年日俄战争的旅顺口要塞保卫战中,由一位俄国海军工程师发明出来的,在要塞保卫战中取得了一些战果,战后便受到各国的注意和发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和同盟国军队普遍在步兵中装备迫击炮,特别是在1915年战争形式转变为堑壕战之后,迫击炮、榴弹炮等曲射炮火大行其道。但是,受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不成熟的战术使用思想限制,迫击炮的射速在二战前才达到每分钟30发左右,迫击炮班组的单独作战要到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才实现。
成熟的迫击炮和眼前这门“设计原理验证型号”的迫击炮有何差距?
两个,其一,缺乏后座缓冲机构保障高射速和相对的高精度;其二,没有配套的轻便光学瞄准器材实现观瞄一体化,简化迫击炮战斗指挥,赋予炮班独立作战的能力。
迫击炮的高射速是由其独特的发射方式赋予的,但是迫击炮在发射时不是没有后座力,后座力作用于座钣和看起来相当孱弱的两脚炮架,会造成座钣、炮架的位移。滑膛炮,曲射的滑膛炮原本就精度不足,加上频频发射产生的频频位移,势必造成炮弹击发后尚在炮膛中而炮膛指向和仰角已经发生改变的现象,造成连续射击时炮弹落点也发生无规律的位移,连正常的射弹散布都无法保障,又如何为迫击炮测定射表,设定基本表尺?
如果用笨重的炮架取代座钣和两脚架,死死地固定住炮身,倒是能够取得高射速下的合理射弹散布,只是迫击炮的重量势必大大增加。
别说杨格有一点点失望,就连王朴兰等人对这门炮试射后的性能也有些失望。不过,能够验证出迫击炮的发射原理、创造性的达到近乎80°的高射击仰角实施射击、成功的制成水泡式的水平参考调整器,也是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