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
天津距离京师究竟有多远啊?不足500里!乘坐火车八个小时就能由此及彼。
英国调整了远东策略,由窦纳乐代替欧格讷为驻清国公使,已经从伦敦出发;李鸿章游历西洋列强一周后大发感触,极力建议朝廷调整外交政策,促成以杨儒出任专驻俄国公使,许景澄改任驻德奥公使,罗丰禄出任驻英、荷、比国公使,李经方出任驻法、义公使。.
在英国和清国外交战略调整在人事上显露端倪之后,日本国政府也宣布以矢野文雄出任全权驻清公使,前任驻清公使代办林董被召回,随即派往英国出任公使。
战场上硝烟方散,外交场上各国战略在调整之时都各有侧重。就远东而言,继德国在三国干涉还辽“得罪”日本,干脆与清国抱成一团,关系一下子亲密得如胶似漆之后,英国人在清俄边境冲突中看到了遏制俄国东进的希望,也着实受到清国新政在关外的成绩影响,当然还有德国亲戚的动作牵引。英国人打着如意算盘,一方面扶持日本,一方面帮助清国,达到的目的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成功遏制俄国东进,一方面让日本和清国的力量制衡,英国则在两国之上拥有超然的地位和利益。
日本不甘心如此,杨格在鞍山表面立场之后的清国内阁和地方实力派也不甘心如此。日本把老脸换做新面孔,目的是绕过已经搞僵关系的杨格,揪住光绪皇帝想要培养满族亲贵军事力量的小辫子,继续打“日清亲善”的牌,实则是加深了清国皇帝和新军集团的矛盾,促成分裂。
在天津、芦台、小站、大沽口来回转的杨格愣没回京的意思,光绪也没有放冯秀若出京到天津与夫君相会的善心,两个人就这么隔着五百里继续“斗气”。大清国的王公亲贵封疆重臣们对此心知肚明,就连舆论中也时不时的透出一些隐晦的“猜想”来。
不过,斗气归斗气,京奉铁路从榆关、锦州、奉天分三段同时开工了,鞍山钢铁厂的炼钢炉日以继夜的喷溅出钢花,一根根钢轨、一块块钢锭、一个个采用加压热拉工艺制成的迫击炮管、枪管源源不断的制成,运向筑路工地、鞍山克虏伯炮厂和天津机器局。
与此同时,第一军的第2、4、5、13旅和地位未明的(北)塘(大)沽守军暂编的要塞部队或抽调军官到武备学,参加“参谋班”和临时的“炮兵高等指挥班”学习,一边学一边跟随主教官杨格、直射炮兵教官孔庆瑭、曲射炮兵教官王传义下部队实践,颇有一股子建设“大炮兵”陆军的劲头。
参谋总长不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