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无广告 228
宁河县城里的枪声传到十五里外的芦台,司令部里的聂士成皱紧了眉头,看着杨格那张益发显出黑红之色的脸庞,心中五味杂陈,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什么为好。
驱散那些读书人,恢复宁河县城的正常秩序,应该!可这事儿并不那么简单,《马关条约》签署时,在京举子们也曾聚集联名上书,仅此而已,因为国家战败赔款、割地,对举子们以及有知有觉的国人来说确实耻辱,却还没有危及自身利益。此番却不同了,庚子年就停罢科举,对天下学经学、习八股的读书人来说,庚子年之前仅有一次会试和殿试的机会,而且,朝廷既然颁布了上谕,就说明即便在是戊戌年(1898年)会试中了贡生,再在殿试上高中进士,也不会像乙未科和甲午恩科的进士们那样,得到在朝廷和地方任职的机会。
停罢科举,乃是断人生路啊!朝廷考虑欠妥,杨格也有进言失当之罪。
读书人平素是没胆子闹事的,“学而优则仕”乃是普遍观念,与其闹事不如苦读经书。如今仕途无望,又有人在背后撺掇、组织着,哪有不闹的?第一军执法队能平了宁河县城的闹事,能平天下读书人的闹事吗?
冯义和也是一般的想法,聂军门不好说,身为准岳丈的冯某人嘴下却绝不会留客气,当说就说。
“致之啊,天底下那么多学子没了出路,这事儿铁定要闹大,必然影响到朝廷。你能驱散县衙处的读书人,却不能派兵进驻孔庙学宫吧?你也不能抓了那些读书人和县里的学正吧?学宫里的人都在酝酿着联名上书朝廷,不是宁河一县,而是顺天府各县都有串联,蓟州、平谷、三河、香河、宝坻、武清、东安,以及遵化州及玉田县,都有人到宁河学宫出入。你去看看芦台小学,原本有学生三百多人,如今只得寥寥七十余人,还以司令部军官们的子女为主。听说,盛杏荪在天津筹办西学堂也颇为不顺,原拟在民间贤达处募资十万两也只得作罢。你啊,是要圣上与全天下的读书人对立啊!”
杨格面色冷峻,语气更为冷峻地说:“闹事者,抓;闹出格者,治罪,枪毙!我就不信太后老佛爷能利用这群腐儒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来。这些人,年轻者可以改学西学,年长者举办私学,启蒙、扫盲,教会乡人识字、算数,事儿多着呢!廷寄不是让各省督学、提学、学政们拟出案子条陈朝廷吗?朝廷和地方有办学宫、养廪生的银子,为何不可以拿来开办新学?那些老夫子们可以开私塾教无用的经学,为何不能教人识字?学而无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