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9 【秦皇级定型】(第1页)

英国驻清公使窦纳乐乘坐射手号炮舰到达营口,与远东舰队副司令费力曼特海军少将一起前往汤岗子拜会杨格,随行的自然还有皇家海军造船厂的代表莫罗纳。

朝鲜清津、茂山枪击事件引发的日俄两军冲突,以日军主动退避有消弭的迹象,可是,这只是把目光放在朝鲜北部的咸境北道地区得到的结果。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远东地区乃至全世界,得出结论恐怕就是迥然不同了。

甲午之战后,特别是在三国干涉还辽之后,感觉特别委屈的日本加大了“亲英”力度,这让英国人觉得有些“左右为难”起来。一边是拥有海军优势的日本在积极加强英日交流,在遏制俄国的战略上,两国有着根本的共同点;一边是拥有新式陆军的清国,准确的说是清国北洋——新军军政集团,他们选择了与德国亲密合作,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上都是如此。在英德关系没有因为德国皇帝在南非问题的讲话而紧张起来之前,英国人对清国的策略具有双重xìng。其一,如果清国皇帝推行新政,逐步全面开放市场,英国表示极大的欢迎并可以给予支持,当然,支持是有代价的,就是英国将保有甚至扩大在扬子江流域的利益范围。其二,如果清国皇帝不愿意全面开放市场,而北洋—新军军政集团又专事与德国合作,那么英国将行割裂之法对付这个古老而庞大的帝国。

所谓割裂之法。有挑动朝廷和北洋——新军集团以及地方利益集团的矛盾;有指使英印当局加强对西藏的渗透。挑动西藏宗教领袖和土司对抗清国朝廷的无弹窗无广告//改土归流,谋取独立;有在英属印度缅甸省与清国边境的挑衅和随之而来的边境勘定、口岸开放问题;还有支持日本以强力的手段在朝鲜对抗俄国,迫使北洋—新军军政集团在可能爆发的日俄之战中,履行向英国借款时的承诺,出动陆军进攻俄军,以期把明显倾向于德国的清国彻底捆绑在英国、日本的遏制俄国战车上,继续替英国战略流血。

窦纳乐面对的局面并不明朗,日本人一方面在撤退,一方面在调兵增援,一方面在mō清国新军的底。显示出日本没有取胜的把握,战略决心因此难以下定。日本战略未定,牵连着英国的态度也不好决定。

此时,杨格突然在会见日本公使后。指使总理衙门发出“日本拒绝英国提出的战略框架,则中国陆军将不履行出兵增援日军义务”的声明,注意,是声明,是对着北京各国公使团的声明底是杨格故意的,还是总理衙门那个老糊涂的奕劻无意的?

窦纳乐拿不准,吃不透,那么就只能亲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