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书友漂泊布衣、星汉马、‘天鹭,、凌虚上人、panbaiq的月票支持……城楼前,负责城楼警戒的一等shì卫荣和给杨格打了个手势。
杨格翻身下马,将马缰绳递给一名蓝翎shì卫,跟随荣和走到一旁,mō出怀表看了看,指了指宫中。
“老佛爷在东暖阁召那桐训斥,皇上去过两次了还没能请动鸾驾,致之,恐怕要稍微延迟发炮号了。”见杨格的腮帮子鼓动了几下,荣和猜到他肯定在心中骂了娘,大不敬没出口就不是大不敬。想想也是,第三旅近六千官兵在密密的秋雨中列队等候号令;步军统领衙门的防捕各营五千人集中到安定门、德胜门、天安门几处,还在大街上拉起了警戒人墙;亲军营在午门,在城楼上也得淋雨,shì卫们也一个个等得焦急,就别说那些观礼的洋人和官员们了。“要不,我再派人去催一催?”
“算了,催也没用,老佛爷事儿忙嘛,迟一会儿来更能体现出圣母皇太后的威仪。”
揶揄的话意遮掩不住,荣和瞪了杨格一眼,左右ì卫们隔得远,最近处的都是些辽东回来的功勋shì卫,即便听了杨格这句话也无甚大碍。
作为皇帝的shì卫,在帝后相争如此jī烈的当口上,不可能还对圣母皇太后老佛爷有多少好感,只不过是国家体制和宫中规矩使然,还得跪拜并口称“奴才效忠老佛爷”之类言不对心的话罢了。
“前些日子皇上召见五品京堂康有为,说了些啥?”
别人问,荣和打死也不会说,杨格问,他略一犹豫就回道:“圣上问康某,如何无碍贯彻新政?康某答曰·以小官代替权臣,杀一批大官即可。圣上似乎有些动心,又问康某,《时务日报》提到英国之强在于君主立宪·可用于大清否?康某答曰,大清国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理应以国体、国情考论为先,行君主立宪乃是英、日两国在君弱臣强时不得已为之,今圣上英明睿智,天纵明君与大清,岂能囿于立宪之体制?圣上¨一“
杨格摆手止住荣和的说话·他心里已经清楚了,恭王奕说的很对,康某人乃是投机心xìng过重之人,决计用不得!
“赓五兄,以后圣上若要召见康某,你可否速派人禀报恭王?”
“耶?”荣和一愣,康有为不是杨格推荐给翁中堂的吗?所说的话也正是为皇帝着想,为推行新政着想的。杀一批人·震慑那些后党守旧势力,以新锐如杨格这般的人才取代昏聩老臣掌握军政,集权于中央·于皇帝手中,怎么就不对了?听杨格的话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